科研活动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CCSS)研究项目2021年启动会议顺利召开

2021-05-14    点击:

2021年5月10日下午,“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课题组召开2021年项目启动会议。此次项目启动会旨在向合作院校介绍项目的新理念、新工具。新工具的开发旨在更好地帮助参与院校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分析学情,为中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坚实的学情研究支持。来自全国8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在线会议。会议由课题组曹雪萌博士后主持。

会议开始,史静寰教授做“以学为本,以评促学:中国特色本科学情调查与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主题报告。史教授的报告层层推进,首先从宏观背景角度,就CCSS调查工具为什么要改版做了全面阐释。她指出,一方面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及研究对象发生变化,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4000万人,现在的学生群体与20年前已经发生深刻改变,而研究与现状关联,现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研究工具自然不能一成不变;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研究领域的扩展,各国的学生调查工具都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研究情境。因此,CCSS需要面对新要求、新挑战进行新探索,做出新回应。

进而,史教授对CCSS 2.0的定位——“以学为本”与“以评促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中国特色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学”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学”即使学生、学习、学问,也是学者、学校、学术。基于此,“以学为本”整合了教师、学生、学习、学校等多个方面,是一体化、综合性的概念;“以评促学”强调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

接下来,史教授对CCSS 2.0版本建立的以学为本的大学生学情分析框架进行了介绍。她指出,新版的分型框架是中国特色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在社会大背景下,聚焦于大学场域,同时也考虑学生在大学前经历、大学后发展的长期综合过程;关注影响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三大要素:学生自身、承担教学的教师和支撑学生学习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包括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外显和内隐多种因素的综合行为。新的研究工具体现出与时俱进,研究学情的特点,更加关注新时期更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带来的丰富性、不确定性,是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更具有时代感、更能综合反映中国学情变化的新工具。

最后,史教授也表示,对工具的重新设计是一个过程,是重新学习理解、不断交流思考、反复修改完善的过程。新的工具仍然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希望来自全国不同院校的研究团队能和我们一直走下去。

清华大学教研院副教授、高教所副所长文雯,教研院助理教授郭菲,教研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赵琳分别从开发背景、绿色问卷工具设计与特别说明三方面对CCSS2.0工具开发进行深入讲解。

文雯指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中国高等教育也在迅猛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在不断缩短。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通过介绍和梳理CCSS2.0的学理基础和大学生投入的相关理论发展,她指出目前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以及形成整体性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视角的重要性。

郭菲详尽介绍了基于整合式大学生学习投入分析框架的指标体系开发、问卷校验过程和试测数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

最后,赵琳对CCSS2.0的设计和开发做了特别说明。她强调CCSS将立志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情调查与大学生发展理论,使调查工具类型化和模块化的同时,将不断完善调查技术、提升调查的科学性。

清华大学CCSS项目组研究助理巴音和刘栋围绕CCSS2.0版问卷认知与试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享。

巴音介绍了CCSS2.0版问卷认知访谈及试测。她指出,CCSS课题组老师和同学在今年3-5月开展了两轮认知访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探索,并依照了访谈结果进行了两轮调整修改,确保了学生在问卷作答时的表面效度得到提升。

刘栋介绍了CCSS2.0版预调查的信效度分析。她指出,各观察指标在相应维度上的负荷均达显著水平。她强调,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发现,问卷测试反应出的结果都符合要求。最后,她介绍了问卷质量的未来把控。

清华大学CCSS项目组研究助理胡晓霏介绍了CCSS2.0版项目参与流程及抽样流程介绍。她指出,项目流程分为确定参与项目、参与项目准备、进行调查准备、开展调查以及数据录入、清理、建模和返回共五个步骤。她表示,CCSS项目不仅保证了样本的分层随机抽样,还确保了充足的样本量。

她强调,项目工作的开展需要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抽样工作难度较大,但是项目组和院校应共同克服困难,严格按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操作。她还指出坦诚交流的重要性。希望在新一年的工作中,项目组与合作院校能够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合作研究氛围。

在问答交流环节,院校老师就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新版问卷与NSSE的对应情况、是否有反应教学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课题组刘栋老师、郭菲老师等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答疑解惑。同时,院校老师也对新开发工具进行了肯定,认为新工具更符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院校的诊断性更强。

会议最后,史静寰进行了补充与总结,希望课题组和各合作院校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共同将新工具打磨得更好,一起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