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2020-11-30    点击:

2020年11月27-28日,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哈尔滨召开。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会员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及《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共同承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方式进行,30余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学者现场出席,近400余位专家学者同步参加了线上活动。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研教委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健教授主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和研教委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惠琴教授分别致辞。

丁雪梅副会长在致辞中对现阶段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做了深刻的诠释。她表示,今后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是要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大到强,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丰满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要进一步探索和调整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丁雪梅致辞

刘惠琴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研教委自2019年度会议以来的工作进展,重点介绍了2020年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学系列丛书建设、研究生教育研究发展平台搭建、学术活动推进等重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2021年研教委的工作计划。

刘惠琴致辞

本次论坛设有三个专题,分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治理体系构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有20位专家学者在专题论坛上做了精彩的报告。

上午的“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治理体系构建”专题发言由丁雪梅教授主持。

刘惠琴教授首先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分享了清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同时她建议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校级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加快平台建设,加速人才集聚,合力将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强。

王健教授认为应该基于成长链的视角对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进行建构。他认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而以改革增活力、增动力是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

王健发言

研教委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王传毅副教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的构建、应用及后续研究展望进行了分享。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国际定位以及各省市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为参会者带来了研究和审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王传毅发言

研教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颉研究员做了《指挥棒or罗生门》的报告。他从若干不合理现象出发,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应该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依照方向性、适切性、科学性和简约性等原则,探讨研究生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

杨颉发言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黄海军副研究员从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的理念、内涵与框架出发,提出为何要进行这一指数的研究、何为发展、何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如何测量研究生教育发展等问题,并依次分析回答,强调从充分度、贡献度、保障度三个维度来构建指数。

黄海军发言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评价”专题分为上、中、下三场进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评价”(上)由研教委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授李锋亮主持。

研教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以博士论文评审为切入点,指出目前博士生论文评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新的评价指标的设想。他认为建立一套以学术评价为主的博士生论文评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博士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陈洪捷发言

研教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对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与外延发展状况等做了解读。她认为专业学位和职业及产业对接需要行业规范,并从强化组织机制、完善动力机制、推动保障机制及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做了分析展望。

马永红发言

研教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赵世奎研究员分享了什么是科教融合、科教融合的理念转型、科教融合的推进策略等的思考。他认为科教融合必须避免精致的平庸,科教融合既不是科研的独角戏,也不是导师的皮影戏,不能让科研遮蔽了教育,更不能让学生依附于导师。

赵世奎发言

下午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评价”(中)和(下)分别由杨颉研究员和研教委副秘书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教授主持。

研教委委员、东南大学耿有权教授从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原理出发,对因材施教的古典意义、历史发展及现实状况进行了解读,并对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原理的“入口关”、“培训关”、“考核关”、“传承关”、“管理关”、“文化关”及“研究关”的改进措施给出了相关建议。

耿有权发言

研教委副秘书长、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顶明首先从学理层面挖掘理想的研究生导师特质与指导方式,为研究生导师培训指明方向,并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总结出三类主要的研究生导师培训策略。他从时间、空间、内容及主体四个维度对我国下一步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顶明发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马杰博士围绕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调查研究的情况做了分享。她指出平等紧密是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理想型和主要类型,研究生与导师的群体类别特征不影响师生关系类型,交流质量才是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马杰发言

研教委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党委书记李娟研究员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从课程与思政的关系、课程设计如何蕴含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如何讲授思政内容、课程思政与高校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如何发挥党建引领和深化全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娟发言

研教委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原研究生部主任、丁凡研究员从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健全中国艺术学位体系的角度,论述了亟待健全的艺术学科学位体系问题。她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起符合新时代需求艺术学科学位体系,早日使艺术博士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学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丁凡发言

研教委委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对博士招生方式和培养结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提出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说,不宜夸大长学制招生培养和“申请-考核”制的比较优势,应当尊重学科差异,在招生方式上制定基于证据的差异化政策,以提高博士招生选拔的效果与效率。

顾建民发言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谢颖主治医师介绍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开展的在线临床思维培训课程,分析了以案例为基础整合式教学的优势,提出整合教学可在疫情防控常态下,长期、有效、有序地组织实施,并促进住院医师临床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谢颖发言

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讲师王远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探索、产学研相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和创意的三创概念,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王远发言

“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由王顶明主持。

研教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李健强教授认为需“架构教育共同体和新循环 助力研究生参与乡村振兴”,他指出打造研究生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共同体不应有边界概念,建议对标服务国家战略探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建立教育系统内部新循环发展新机制及架构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并举。

李健强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彭湃副教授通过产品的属性、需求、供给、投资、生产五种经济属性的分析,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学上的独特性及五种经济属性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职业专用性、兼具生产功能、附带多重动机以及具有较强信号作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彭湃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杜帆博士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创新与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的地理分布具有空间集聚倾向,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存在低—低型的冷点区域,研究生教育的溢出辐射效应是有限的,在300公里附近达到峰值。

杜帆发言

李锋亮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本专科教育对国家创新能力并未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短期内,硕士生教育对创新领先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国家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在长期内,博士生教育对创新领先国家、新兴国家及落后国家的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李锋亮发言

会议期间,线上与线下的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参会人员对本次论坛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论坛主题明确,研讨充分,专家的高水平报告对研究生教育治理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刘惠琴在总结发言时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与、切磋、分享、共进表示了感谢,并发出呼吁希望广大专家学者能够结合教育实践和实际问题,加强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