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新书推荐】谢维和 | 《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

2021-01-27    点击: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新书《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用“镜子”来比喻和反映网络社会这一新的环境及其变化,以及说明人类发展的这种悖论及其教育意涵,就是要分析和探讨网络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自我认同所形成的挑战,这种镜子的寓意对自我认同的机制和教育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破镜重圆”是否可能,等等。

在古往今来的寓言与传说中,镜子常常是一个主角。例如,在《伊索寓言》“孩子与镜子”一文中,孩子的父亲对漂亮儿子和丑陋的女儿说道:“我要求你们每天都要照镜子——对于你,我的儿子,镜子会让你牢记:别让顽劣的言行举止,糟蹋了你与生俱来的美貌。而对于你,我的女儿,镜子会让你牢记:应该用良好的人格和品性,来弥补外貌的不足。”中国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卷三“咸阳宫异物”中曾经记录了一件这样的宝物:“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要进山修行,需要带镜子以防鬼魅山魈一类,许多精怪可变做人形,但一经镜子便无所遁形。而唐代《开元天宝遗事》中“照病镜”的记载是:“叶法善有一铁镜,鉴物如水,人每有疾病,以镜照之,尽见脏腑中所滞之物,后以药疗之,竟至痊瘥。”上海著名娱乐场所大世界中12面不同造型的“哈哈镜”,则总是让人们面对自己在镜子中各种不同的形象而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尽管人们可以赋予镜子各种虚构的情节和神奇的功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镜子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性状,由此来辨认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医治自己的毛病等。而且,多面镜子能够塑造不同的形象,镜子的变化亦可引起形象的变化,等等。其实,社会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为人们提供自我的各种映像。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说明人正是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认同的。教育则是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引导和帮助人们认识和完善自己。而社会的发展亦如同镜子的变化,给人们带来各种新的映像,也不断给教育带来挑战和机会。这就是镜子的寓意,是各种有关镜子的寓言和传说给予教育的有益“教训”和藏在外套下的“真理”。

这些镜子的寓意是有道理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个人成长中自我认同的机制与教育背景及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社会就是人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只能而且必须在所处的社会中去认识和了解自己,并且通过社会这面镜子真正发现自己的本性,或者说形成自我认同。网络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形态,也是一面“镜子”,是一面“哈哈镜”,而且是一面包含了无数镜面的多棱镜,是一面现实与虚拟不断迭代的魔镜。这种“镜子”的变化从一定的角度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以至于人们在网络社会这面大镜子中看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形象,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取向和自我选择,以及更多的对象化自身的机会和方式,由此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困惑,不知道镜子中哪个形象是真正的自我,或者在诸多的镜像中找不到自我的同一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教育变革面临的新的挑战。

所谓的网络社会,即信息时代的社会形态,是在以互联网(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或者一种新形态。对此,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非常明确地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某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the network society)”。而且,他还将网络界定为“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节点是曲线与己身相交之处”。他进一步说道:“由于网络是多重的,在网络之间操作的符码和开关机制,就变成塑造、指引与误导社会的基本来源。社会演变与信息技术的汇集,创造了整个社会结构活动展现的新物质基础。在网络中建造的这个物质基础标示了支配性的社会过程,因而塑造了社会结构本身。”显然,这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形态。

如果说从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的发展与以往的社会发展有什么不同,那么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包括挑战和机遇,并不仅仅只有某些工具和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环境,甚至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往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但那种变化更多的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变化与扩展。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环境变化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虚拟环境的形成。它极大地拓展了人们成长和生存的思维空间,进而使教育和人的成长过程出现了新的变量。这种环境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存的环境,环境的属性和特点时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式,即自我认同的机制与途径。从客观上说,这样的生存环境就是一面镜子,人们就是在这面镜子中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的。对此,杜威在讨论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一般地说,问题的回答就是: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这种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所以,按照杜威的观点,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力求打造一面明亮光洁的镜子,引导人们从中去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认同。这恰恰就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所以,讲清楚网络社会这种新的生存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包括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挑战,特别是为人们自我认同的实现所提供的新机遇,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目前出现的危机和困难,正是网络社会中教育研究的重要责任。

网络社会这面镜子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人们也许会看到,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各种学习软件的问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许多我们难以预期的新技术和方法的产生,都将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支持,使得年轻人的发展具有了更好的条件,也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和途径。人们或者会说,在网络社会这面镜子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和数据库,以及越来越科学和方便的搜索引擎,非常轻易地获得海量的系统化知识,包括各种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特别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软件,将人们从平日里那些重复性的记忆、抄写等简单的认知活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减轻了学生们那些常规性认知活动的负担,进而为人们创造性的思考提供更大的自由。人们一定会觉得,网络社会中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构成的虚拟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更为恢宏的思维空间,进而将那些不在场的存在赋予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校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新的大格局。人们可能会认为,在网络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以及教育活动中诸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进而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机制。人们无疑会相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在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慕课,也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大数据的发展也使得教育管理能够获得更加准确与及时的信息支持,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等等。人们同时还会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某些职业与技能的替代,包括对传统学习形式和方式的冲击,教育的新责任与功能应该是什么,网络社会中什么知识和能力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我们应该如何教会人们与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处,形成人机和谐的社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也都为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同样有道理甚至更重要的是,网络社会这面镜子对人的成长和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通过多个不同的“镜面”,让人们可以更好地在其中认识自己,更多方面地展示自己,也更容易去发现自己的特点,进而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因为,认识自己才是人们成长中最大的挑战和教育最根本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与教育的进步就体现在它们给予人们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特别是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的可能性越来越多,或者说,为人们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机会。这是网络社会对于人的成长和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也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新机会、新空间和新可能。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炙手可热的各种关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这种自我认同的根本问题却很少为人们所提起,甚至是被社会所忽视。在信息技术和所谓互联网+教育的喧闹中,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教育的商业炒作中,以至于在各种各样的在线教育的模式中,人们或者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或者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也可能是由于认识的误区或者片面性,等等,人,这个教育中最根本的主体,似乎被边缘化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包括各种虚拟空间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对人们的自我认同,或者说对人们认识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教育的重大关切,好像也淹没在喧闹和炒作中。殊不知,这种自我认同的实现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责任,是网络社会最重要的教育意涵,更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发展和变革最要紧的事情和责任。而自我认同的问题恰恰是与网络社会中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环境——虚拟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值得关切的是,网络社会的这种教育意义,也是它对人的成长和教育变革的挑战所在,甚至包含了网络社会中人们成长的风险和教育的内在危机。这正是镜子的寓意所包含的价值。因为,它们以形象和比拟的手法揭示了人的成长困境和网络社会中自我认同的悖论,并且十分睿智地揭示了教育的价值,特别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变革的方向与途径。显然,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这面镜子的性质和特点,知道这些镜子正是了解自己的途径和工具,进而学会从镜子里的形象去认识自己,协调自己本身与镜子中的自己的关系,则他们必定能够有自知之明,正如人们虽然在哈哈镜中丑态百出,但一点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真实性一样。如果人们可以在现代社会诸多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多重形象,并从中找到和发现自我的同一性,进而从多个角度医治身心的毛病和弥补自身的短板,那么他也一定能够自强不息。然而,也许是人的本性使然,人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社会这面镜子的性质与特点,不会合理地协调现实中的“我”与镜子中的“我”的关系,特别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不同镜面里各种形象的差异性,以至于迷失了自己,或者产生某种错觉与幻觉。更有甚者,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所谓虚拟现实、虚拟空间甚至是虚拟社会等的出现,网络社会这面镜子中也已经开始发生现实与虚拟的差异和分离,以至于仿佛出现了一种“镜子破了”的现象。人们在这些不同镜面中看到了自身更多的镜像,看到了更加多样化的自我,也发现了自我本身的差异和内在矛盾。特别是由于网络社会这面镜子中各种虚拟镜面的出现,以及它与现实镜面的差异,给人们的自我认同带来了多样化甚至是分离或对立的不同镜像,“我是谁”这个传统的自我认同问题,在网络社会中获得了新的含义,也促使网络社会的教育做出自己的回答。

1714年,英国思想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出版了《蜜蜂的寓言》一书,他通过每一个蜜蜂对个体利益的追逐和蜂巢的繁荣有序之间关系的寓言,提出了“追求个人私欲能推动公共利益”的“曼德维尔悖论”,影响和启发了亚当·斯密、哈耶克、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理论先导,对于整个西方伦理学及人性论假设也有极大冲击。本书并不想评论曼德维尔的观点,只是由此而想到,镜子的寓意何尝不也是网络社会中人类发展的一个悖论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体现,由此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类的伟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越来越多的机会、选择与可能性,又使人类越来越陷入了迷茫和苦恼,以至于在这种多样性中失去了自己。进而,这种镜子的寓意又何尝不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挑战呢!面对人类发展的这种悖论,引导和帮助人们从这些欲罢不能的诱惑与可能性中去正确认识自己,进而真正挠到自我心灵的痒处,形成合理的选择,已经成为网络社会中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本书用“镜子的寓意”来比喻和反映网络社会这一新的环境及其变化,以及说明人类发展的这种悖论及其教育意涵,就是要分析和探讨网络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自我认同所形成的挑战,这种镜子的寓意对自我认同的机制和教育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破镜重圆”是否可能,等等,本书将极力阐明其中的图景。其中,有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心路历程,而我也特别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将自己摆进去,设想你自己就站在网络社会这面“镜子”面前,看看你自己有多少个不同的形象,你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想想你自己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你该如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由此,让我们更加客观和清晰地认识网络社会的教育意涵,共同面对网络社会这种新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努力打造一面新的“镜子”。并且在网络社会的新“镜子”里,帮助和指导儿童和青少年认识他们自己,引导他们回答网络社会中“我是谁”的人生问题,进而更好地实现每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就是网络社会中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


本文为《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与教育变革》一书的代序。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