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我院史静寰教授和Hamish Coates教授参加“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并做主题演讲

2018-07-20    点击:

2018年5月26日下午,“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的第一场分论坛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一号楼群英厅举行。本场会议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杨钋副教授主持,围绕“高校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估与提升”这一主题,我院史静寰教授和Hamish Coates教授参加论坛并做主题演讲,与参会专家学者一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Hamish Coates教授做了题为“为成功高等教育制定未来指标”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高等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的问题在于有关高等教育的信息大多集中在全球前1%的精英大学,人们对普通大学仍然了解甚微。因此,我们需要信息来了解并推动剩余99%的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他认为,高等教育的评价已经转向多元发展、多元价值、教育投入、人才培养的新逻辑,同时新的评价理念应包括学术生产率、学生发展、院校发展与社会贡献多种维度,新的指标体系应具备多维度、多层次、集成算法、需求导向、多方利益相关与动态界面等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出一种新的覆盖多种主体、多个维度的人才培养指数的理论框架。这一新的逻辑和评价体系将为广大高等教育参与者提供重要信息,以使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重大政策、实践保持一致,并创造新的价值。

史静寰教授以“升学普及化时代双一流的教育模式转型”为题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她认为,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学历竞争的重心已经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同时,“双一流”高校已进入本科生“升学普及化”时代,教育模式将向“研究型教育”转型。“研究型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数量层面的规模效应,性质层面的科研要素下移,结构层面的“本研一体化”。最后,史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要在“研究型教育”的大框架下,洞悉数量及性质上的变化: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将一流科研转化为一流教学;同时进行结构上的再造,构建“本研一体化”教育体系。

在第二部分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与现场观众分别围绕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者职业胜任力评估、“双习”投入对于就业效果的影响、“本研一体化”的趋势走向及其合理性、“研究型教育”的内涵及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本研一体化”现象,史静寰教授表示“本研一体化”趋势只是存在于少数“双一流”大学中的极端现象,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化,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