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全球教育治理”跨学科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1-07-01    点击:

6月27日,由教育研究院和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联合主办的“全球教育治理”跨学科研讨会顺利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博士、山东大学秦亚青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正毅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文科处处长杨永恒教授、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孙禺教授、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副院长韩锡斌、国际处副处长孟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谢喆平等出席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杜越局长和曼谷办事处汪利兵处长在线与会。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尤佳、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综合处处长葛思颖与教育处副处长贾楠,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阚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乔伟峰、高教所副所长文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调专家赵玉池,以及来自国内五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应邀与会。会议由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主持。

研讨会现场

石中英说明了召开此次会议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他指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以及人类的团结与合作都至关重要。新冠疫情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长期化对全球教育治理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规则评价体系制定,推动国际组织以及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健全对外交流机制。在此背景下,召开全球教育治理跨学科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汇聚专业力量,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的理论、实践研究和能力建设。

图片石中英主持会议

谢维和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是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的一次盛会。他认为,教育全球化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平台上,各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教育合作。在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要充分阐释全球教育治理的合理性,让各国真正体会到全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提升全人类文化素养,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大同的重要作用。中国坚决支持联合国主导全球教育的合作与发展,总结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教育发展经验是中国教育对世界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

谢维和致辞

杨永恒指出,清华大学非常重视文科建设,重视发挥文科在文化传承、思想引领、社会服务以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清华文科建设近些年取得突出成就。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召开“全球教育治理”跨学科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育对新冠疫情的有效应对,对全球教育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杨永恒致辞

顾明远指出,国际组织是全球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众多教育报告影响了各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终身教育、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等重要理念。参加全球教育治理,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大局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人才到国际组织去任职,争取中国教育在世界的话语权。

顾明远发言

唐虔认为,全球教育治理的责任包括分析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制定规则和标准,监测全球教育的发展的进程,也包括推动多边和双边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用中国的经验积极参与教育治理理念的讨论与规则的制定,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参与全球多边教育合作,同时要突出教育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法性,积极与西方大学开展合作与人文交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唐虔发言

秦亚青强调全球治理中的教育责任。由于全球治理赤字与民粹现实主义的强势崛起,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在全球治理中的使命和责任。教育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不把教育先做好,全球治理难以达到目标。我们处在一个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时期,全球化在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构建天人共同体的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树立全球社会的公民意识。

秦亚青发言

张静指出,教育在本质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在过去的150年中,教育对于社会流动的影响几乎是支配性的。文凭作为身份象征的意义,一向超过了作为技能掌握的意义。教育的角色相当于社会结构的门卫,控制着流动的社会身份的分类以及再生产。由于教育生产社会预期,所以教育的目标和社会预期的管理有关。因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决定了教育的产品——也就是一代一代年轻人的追求,他们追求身份地位还是追求成为掌握技能的劳动者。从社会治理角度着眼,需要反思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角色问题。

张静发言

王正毅认为从19世纪开始,世界体系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是世界体系不断被强国及其霸权国家所主导,第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欧洲国家开始不断向全球扩展。核心区的强国及其主导型的国家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被扩展的边缘区及其弱国成为知识的消费者。知识生产者追求一元的普世性知识;而知识消费者接收核心区知识会担心失去自己的历史文明,不接受则担心在知识权力结构中处于劣势。在世界体系的这种结构中,中国相对于核心区处于边缘状态,而相对于边缘区则正在迈向核心区。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知识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王正毅发言

杜越指出,中国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同时,如何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很重要,与全球教育治理密切相关。汪利兵从思想的实验室、标准的制定者、信息中心、能力建设者、国际合作的催化剂等五大职能入手,分享对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认识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杜越(左)、汪利兵(右)在线发言

张小劲认为,教育是一个超级议题,其重要性远不止教育学科的研究,教育话题的穿透性、通透性和渗透性,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使我们所有人都关注教育问题。全球教育治理赋予教育了很高的使命,关心未来要关心教育问题,这就是全球教育治理的深远意义和长远价值。

张小劲发言

王孙禺介绍了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史,特别是2021年世界工程日发布的UNESCO全球工程报告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进展。他从工程教育治理的实践出发,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王孙禺发言

谢喆平认为,全球教育治理概念经历了跨学科的移植过程,其哲学基础、理论前沿和研究议程应是当下研究的着力点,同时,全球教育治理研究也存在着政策驱动的特点,中国学者有可能实现学术领先。

谢喆平发言

阚阅强调了开展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意义,政策驱动型研究体现了政治论特点,需要更多从知识论和认识论角度推进对全球教育治理的思考,以增进研究的深度。

阚阅发言

滕珺指出,相关研究要重视处理全球教育治理概念的内外部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文雯认为,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本土性知识和全球性知识的交叉。

滕珺(左)、文雯(右)分别发言

葛思颖认为,应该思考如何通过UNESCO平台把中国的想法和观念带给国际社会,对其他的国家有所启发。贾楠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植根于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传播并影响全球社会的教育发展。

葛思颖(左)、贾楠(右)发言

韩锡斌提出了全球教育IT治理的视角,他认为基于信息化的大学IT治理或可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研究内容之一。

韩锡斌发言

谢喆平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嘉宾在发言中所贡献的真知灼见和思想启迪。她认为,今天的研讨会是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的第一次跨学科研讨会,会议讨论的主题和内容都都极有意义,显示了这个论题的宽度和广度。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是重要且前沿的研究题域,中国学者有责任基于本国丰富的教育实践作出理论上的贡献,这也是这一代学者的历史使命。

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