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美国文理学院精英本科教育”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17-06-15    点击:

由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办的“美国文理学院精英本科教育”学术沙龙于6月12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是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期活动,美国毕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教育与青年研究系副教授、系主任楼菁菁博士受邀做主题为“美国文理学院精英本科教育:一个个案的考察”的演讲。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秘书长罗燕博士和胡皖琪博士参与了活动,活动由罗燕博士主持。

图为楼菁菁博士做精彩演讲

文理学院作为最初产生于欧洲、后来日渐转型的高等教育组织制度模式,在美国一直得以维持。虽然历史上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会给美国的文理学院带来冲击,但美国的文理学院一直维持着接近200所的整体规模。楼菁菁博士在演讲中分享了她在美国一所全国一类文理学院毕洛特伊学院(Beloit College)工作9年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楼博士分享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及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概念上的区分,认为与通识教育关注知识的广度,自由教育关注完整人格不同,博雅教育关注强调的是一般性(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因此构成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基础。之后,楼博士介绍了美国文理学院的三大主要特征:小班教学;全日制住校;以及大一大二是自由探索和通识教育的阶段,一般大三才决定专业。接着,楼博士重点介绍了她所在的毕洛特伊学院(Beloit College)核心课程的构建。值得关注的是,该校的核心课程并不是一个单独设立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全校老师都可以开设核心课程,只要所开设的课程符合核心课程的特征——在五个基本领域(系统、艺术、行为、宇宙、文献)增进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写作能力、量化推理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因此,核心课程包含跨学科的内容,特别注重教学相长,以及教学和科研的互长。楼博士还分享了FYI课程实例,课程中鼓励创造性的教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国际教育以及社区为中心的教育。最后,楼博士分享了当前文理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图为师生们热烈讨论

演讲结束后,来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老师、学生们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主要讨论了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文理学院如何保持其博雅教育的传统、美国文理学院教师的评价体系,并反思中国的通识教育、精英教育、书院制教学等。楼博士认为,博雅教育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定义可以不同,课程只是形式和载体,能力才是目标,因此要明确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次沙龙活动为思考我国本科精英教育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视角。

图为罗燕老师、楼菁菁博士以及胡皖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