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2点,受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的邀请,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性学习中心(UCPBL)的Anette Kolmos教授及其团队在清华大学六教成功举办了“挑战性学习”工作坊。教育研究院林健教授主持了本次工作坊。各院(系)教师共15人参加了工作坊。
Kolmos教授是UCPBL中心主任,她在过去的20年中对于PBL、CBL的课程组织架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13年获得IFEES全球工程教育杰出奖。
挑战性学习(Challenge-based Learning,简称CBL)是比较新颖的教育名词,挑战性学习关注于分析解决现实挑战,采用写作式和问题导向教学法鼓励学生开创思维、定义问题、开发深层知识、团队协助、整合技能、应对挑战、实现目标。

教育研究院林健教授主持工作坊

工作坊授课老师们
在第一部分,Kolmos教授介绍了丹麦奥尔堡大学及其在挑战性学习上是如何开展任务设计的。奥尔堡大学成立于1974年,一共3个校区。其在建校之初便推出了PBL研究模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典范并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推崇。在挑战性学习项目管理方面,学生可自由组队,选择要挑战的工程项目任务均来自社会现实,且更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有一半的时间需要上课,另一半时间用来自由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学校有超过1200个房间提供给学生使用。通过完成挑战性学习项目,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在项目管理、自我管控、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小组讨论场景
在第二部分,中心助理教授Aida在正式开始前与参与者们达成共识,邀请每位教师现场组队体验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并要求其观察设计过程,思考并讨论富有成效的解决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过程。Aida老师带领大家先通过重要性程度排序选择工程问题,再通过树状图的方式将宏观的工程问题层层分解,直到变成一个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而从时间、范围、人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方面对问题进行界定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现场活动气氛活跃,吸引着在场教师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为期半天的工作坊在“欲罢不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参加学习的老师们表示此次教学工作坊非常有价值,通过对挑战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体验,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方面收获颇丰。
(供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