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务处主办的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暨基础读写课程教学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在第六教学楼召开,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会。本次会议旨在为基础读写课程的助教提供一个教学实践展示的平台,鼓励研究生助教相互交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综合能力和课程的质量。

交流会现场。何海程摄
在展示会上,来自《创新人才与大学文化》《学术之道》《工业系统基础》三门基础读写课与STEM课程——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助教代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作为助教一学期以来的收获与成长。

研究生助教代表展示教学实践成果。何海程摄
教育研究院的硕士生王亮与大家分享了运用自身教育学专业,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合作式的小班教学设计。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刘颖洁结合自己人文专业的扎实基础,在小班主题讨论中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自己周边发生的科学现象。教育研究院的硕士生赵莹颖分享了自己从最开始“助教小白”的迷茫到熟练地引导学生展开主题讨论的心路历程;电子系的博士生段瑞洋通过将小班讨论课程的话题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们开展深度思考。
各位助教从主题讨论、读书分享、课程答辩、产业实践、作业批改等多个维度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教学成果,并纷纷表示通过这一学期的高强度的教学实践锻炼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术素养、表达技能。

白峰杉作主题发言。何海程摄
数学系的白峰杉教授在谈到在清华开展基础读写课小班课程的意义时说,要促进学生从高中写作的思维定势到大学应用更多的说明性写作的转变。他结合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所见所闻,提倡本科学生应该学会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师在大班上课讲授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研究生助教来参与其中,帮助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而这同时也能够促进研究生助教自身的学术成长。
“这些研究生助教在工作中都表现了浓厚的教育情节和高度的责任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蔡文鹏这样说道,他见证着各位研究生助教在教学实践中与小班学生共同成长,一起“痛并快乐着”,同时他也希望各位研究生助教能够继承传统与创新,不断整合、优化小班课程的教学设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蔡文鹏与助教交流。黄浩摄
随后,三门课程的助教在各自分会场开展了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表彰了表现突出的优秀研究生助教。
目前,清华大学开设了9门基础读写课程,这些课程均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受到了众多清华学子的青睐。而为了使小班课程有序开展,让助教真正将教师、课堂、学生有效串联起来,白峰杉教授等众多实践者从零开始,花了4年时间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他们将助教分成初学者、见习者、合格者三个阶段,在助教能力的提升上,会先安排修慕课,包括教学示范课和课程设计,并辅助安排教学能力提升课程;为了提升助教们的信息素养,校图书馆每学期都会帮助培训;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吴艳菊老师为小班教学编写的《助教工作手册》《主任助教手册》每学期都在不断充实与完善,如今已成为了小班教学中的“利器”。
通过助教教学实践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也将不断创新与完善,为推动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