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学习·拥抱未来”第三届未来教育论坛暨第四届学习科学会议圆满召开

2020-09-09    点击:

5月18日,由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清华大学未来教育论坛暨第四届学习科学会议在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学习·拥抱未来”,来自教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对“教育与学习”这一面向未来的重要话题从学术和实践上展开了跨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和讨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院长刘惠琴出席论坛。来自教育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300余人参会。

论坛分别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曼丽、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宋森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孙沛主持。

论坛由谢维和致辞。他首先强调了学习科学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学习活动是人类生命最高形态之一;另一方面,学习科学是跨学科的前沿领域——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共同参与对学习的探索。接下来,他指出,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去研究学习活动时,要注意机器形态的学习是用知识发展的规律去替代学习发展的规律,不能忽视人类学习活动本身的规律。最后,他表示,我们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有丰富的研究资源,有一批优秀的学者,未来一定能在学习科学领域有更多收获。

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科学首要的问题。耶鲁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系助理教授Yarrow Dunham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基础知识自发地迁移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信息技术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挑战。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习科学与科技所教授杨叔卿分享了两个创新教育实践——利用MOOC平台 "Share Course" 推广“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的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元化考试与评估工具的实施。

通过大脑活动探究认知和学习过程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永介绍了一种结构性脑图谱——中国儿童脑图谱(CHN-PD),它为儿童脑发育等研究提供了参考。该实验室的卢春明教授分享了师生大脑活动同步性与教学效果关系的研究。

伦敦金史密斯大学心理系的教授Joydeep Bhattacharya报告了与创造性认知相关的神经活动以及用大脑刺激增强具体方面的创造性认知的发现。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院洪波报告了关于声音、言语处理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教授报告了有效性教学的神经机制研究,该研究表明了师生之间产生的脑间同步在有效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脑活动早在幼儿1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此时大脑工作记忆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成就。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Stella Christie分享了早期学习如何影响未来的知识获取——游戏可以塑造幼儿认知发展而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抽象的“关系”概念,以这两种早期学习方式为例,早期学习能够塑造未来的学习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库逸轩报告了影响工作记忆精度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线索、记忆提取的顺序和自主性以及奖励和惩罚。

情感对认知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张丹分享了利用神经生理信号进行情感计算的研究,讨论了识别情感状态对于课堂学习效能的意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未来教育与评价研究院副院长张羽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情绪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报告了通过神经生理信号对数学考试情境下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的测量和识别,并讨论了焦虑情绪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

会议最后,由张羽主持,邀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惠琴、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高新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米海鹏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张丹围绕“面向未来的跨学科教育研究”这一话题展开了专家圆桌座谈。首先,各位专家表达了如今教育领域对于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需求和教育变革的迫切。彭凯平指出,教育研究的学科交叉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清华大学的追求。刘惠琴表示,拥有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是教育研究者的素养,为各个领域在教育研究中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教育研究院一直以来的目标。高新桥和张丹提出,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变革,而未来教育改革的放向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讨论。米海鹏指出具有跨学科合作交流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各位专家谈到了学科交流融合需要学者打破固有的学科傲慢与壁垒,主动学习并熟悉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和思考方式。现场观众也就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场上的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现场采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提供的在线直播,让各界人士远程参与到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与讨论中。本次论坛为各个领域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对教育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希冀为学习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