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地处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他们一边全力抗击疫情,一边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动员,组建应急教学组织体系、升级完善技术环境、开展教师培训与服务支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学校教学工作不停步。2月24日学校开启了2020年春季学期的第一课,55000多名来自全国的学生没有因疫情延误学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优慕课公司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实施方案、教师教学培训与支持、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编制等方面给学校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在教学进行了一个月之际,为了总结在线教学的经验和问题,于3月21日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武汉理工大学教师在线教学分享会”,邀请了三位教师分别做了分享交流,分享会吸引了全国30多所高校的1300余名教师参加。
第一位进行分享的是来自理学院的李瑶老师,她以“优慕课在理论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该课程是机械类工科的基础课,具有逻辑性强、重理论推理的特点,课程团队自2005年开始就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支持下开展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混合教学经验并积累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课程准备期间,充分调研学生网络及终端设备情况,针对1/3学生只有手机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以适应APP的呈现方式。灵活采用异步和同步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前、课中和课后循环递进,课前采用优慕课APP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辅以QQ群进行通知答疑,课中采用腾讯视频会议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讲解中和课间休息时采用优慕课APP投票、随堂测试、匿名评价反馈等功能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堂课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课后基于优慕课APP进行作业练习,通过分享典型作业及下一堂的点评对学生学习进行再一次反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视频,加强力学理论学习与真实工程实践的联系,同时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李瑶老师认为,学生的领会是终极目标,不强调教师讲课的流畅和“一气呵成”,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监测学习效果,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掉线”!李老师还提到基于优慕课平台研究型教学功能,可以支持学生面向任务开展协同学习,有助于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图 1 李瑶老师“理论力学”课程在线教学分享
第二位分享的是来自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军老师,她以“有机化学线上教学的课堂组织”为题进行了交流。刘老师也是长期采用优慕课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具备丰富的混合教学经验,感到本次开展在线教学基本上是无障碍切换,没有感到与平时教学有太大区别,并在此次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出课堂教学流程图。该流程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每个教学单元从课次、时间、时长、操作、工具、内容环节等方面进行精准设计。刘老师很重视课堂讨论,并分享个人控制课堂讨论时间的经验:当有1/3的学生回帖,即可结束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在进行课堂互动时,采取了优慕课APP的随堂沙龙、测验、投票等功能,以及腾讯视频会议的点名、抢答等功能。刘老师还谈到开展课程思政的心得体会,利用疫情防控的时政及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了新冠肺炎医治药物辨识、口罩制作材料等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景感和利用专业知识为国为人民做贡献的情怀,调动了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刘老师提到在线教学不要复杂化,要追求有效、高效的教学。

图 2 刘军老师“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法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的曹建霞老师,她以“在线课程社会性交互策略探究”为题进行了交流。曹老师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角度提炼出了本次开展在线教学产生的问题,包括:互动质量与数量不足、学生签到后就离开、外挂式学习、灌输式学习的挫败感、学生端眼睛不堪重负、学生在线学习难以长时集中注意力(媒介触觉的鸿沟)等,据此提出在线教学应该加强三种互动,包括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针对目前上传到异步平台教学视频质量不高、视频直播吸引力弱的问题,建议要基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及认知负荷理论,合理利用下划线、高亮、颜色等物理线索,以及直播的PPT中小屏出境教师的手势、表情等社会线索,降低学生认知负荷、提高授课的吸引力。推荐使用混合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在课前基于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上进行提问、答疑和重点讲解,并开展分组讨论活动促进知识内化。曹老师介绍了自己在149人的语言类大班在线课堂上,将学生分为12个组,每组10几位同学自主推荐组长,然后进行轮流听写、评分及拍照,然后再进行课堂分享,尽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投入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图 3 曹建霞老师语言类课程在线教学分享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老师对三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点评。韩老师首先感谢三位老师在疫情期间对在线教学倾注的心血,并对老师们能够不断开展教学总结、反思和研究表示赞赏。然后说明自己分析老师们教学经验的一些理论视角,包括:李秉德课程教学的七要素、有效教学四环节以及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在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时还要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一定要使目标可测量。为了保证学习真正能够发生,需要重视学生投入程度、教师反馈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两个关键方面。基于上述视角,说明了三位老师在线教学的突出亮点,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最后谈到武汉理工大学自2月初开始准备在线教学,学校领导及各个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克服了诸多困难,能够顺利运行一个月实属不易,向学校在特殊时期的不懈努力及优异表现致敬!

图 4 韩锡斌对三位老师分享做的点评笔记
韩老师还特别感谢自愿参加本次分享会的众多院校的教师,说明互联网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开展多校教学研讨的巨大潜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分享会没有学校要求、没有教研考核压力、没有教学项目和奖项申报的吸引,完全是来自一线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目的就是更好地优化自己正在进行的在线教学,彰显了基于互联网的自治精神,为今后全国高校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教师教学发展生态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