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延迟开学期间的在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任课教师提升在线课程设计、建设及应用水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联合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3月28日举办了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在线课程设计、建设及应用公益直播交流活动。
来自职业院校的三位教师分别分享了线上教学一个多月以来的教学经验与感受,来自73所职业院校的2800多位教师自发参与了分享活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韩锡斌副院长做了点评和总结发言,整场直播中老师们学习热情饱满、反响热烈。
1、《计算机网络》线上互动课堂
来自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穆红霞副教授,以“互动式线上教学设计与实施”为题首先进行了分享。穆老师借助优慕课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经验丰富,也为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设计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穆老师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安全与管理的专业基础课,为了保证在线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重新调整了平台上的课程结构,丰富了在线学习资源,关注“导学单”的设计,增加了讨论区等互动交流式活动。在课前的异步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老师在直播课堂上借助优慕课APP随堂教学和ZOOM视频会议系统构建了“签到小测+直播答疑+反馈测验”的教学方式,提高了线上学习的效果。穆老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线上学习评价的设计强调在线学习评价指标的明确性和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以评促学。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完成设计任务并将成果进行展示,从而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解决问题的高阶学习目标。

图1 穆红霞老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Python程序设计》小步调线上教学
第二位分享的是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纪娜副教授,她直播分享的题目是“借力云端,优化设计,打造在线教学闭环”。她开设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大一年级大数据应用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此前学生已具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先修课程基础。整体采用“基于优慕课平台的预习和复习”+“基于钉钉的在线直播”+“基于QQ群答疑解惑”的在线教学方式,综合运用了各种教学平台和软件来组织线上教学。
当教学环境由实体的教室转变为网络课堂,纪娜老师也相应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她基于斯金纳程序设计理论,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每一小节尽量控制在15分钟,采用小知识点、小步调、勤反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保证学生在线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看—析—炼—评—汇”是纪老师总结的在线课堂教学步骤,短短五个字里凝聚的是她细致的教学设计思考和严谨的教学实施过程。另外,纪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线上教学互动中总结的两点经验:其一线上互动与当前防疫的时事相结合,同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有情感共鸣,也有内容可聊;其二线上互动活动要尽可能有意思,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 “互动”中真的“动”起来。

图2 纪娜老师线上教学方案设计
3、《旅游英语》线上课程建设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黄从玲副教授,她以“线上课程建设及应用”为题进行了交流,分享的线上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旅游英语》。
在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教学,学校将课程的授课时间调整为每周一次四节连排。黄老师对四节课的内容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第一节课由学生通过优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线测试情况动态面向下一节课进行动态备课;第二、三节课通过腾讯课堂直播解答第一节课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在直播过程中围绕一个知识点通过点名、抢答等方式与学生视频连线,通过讨论区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最后一节课要求学生整理学习笔记,上传优慕课平台,并做应用练习题,教师通过QQ群与学生随时交流,尽量在课堂内解决学生的问题。

图3 黄从玲老师分享《旅游英语》线上教学流程
黄老师在线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针对职业教育学生来源多样、英语基础知识差异大的特点,在优慕课平台中增加英语发音、基本语法等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尽快补齐相关基础内容。围绕同一节内容给学生提供视频讲解、情境对话视频、对话配音及脚本显示等多种形式,并在学生自学后设置在线问卷收集学生对各种学习材料形式的偏好,从而进一步改进资源设计。为学生准备好线上学习资源之后,总会切换成学生的账号,从电脑端和手机端分别登入学习平台,来从学生的视角检查学习资料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是否恰当等。黄老师的一个意外发现是,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在线上课堂中反而敢于开口表达了。网络教学环境下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也值得研究者和教师进一步关注。

图4 黄从玲老师通过平台收集学生学习反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老师对三位职业院校的一线老师分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韩老师从课程教学的七要素、有效教学四环节、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进一步剖析了网络教学环境引发的教学改变和注意事项。同时,韩老师还强调了在线课程教学评价时,要保证教学目标可测量,从而有利于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了保证学习真正能够发生,需要重视学生投入程度、教师反馈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两个关键方面。

图5 韩锡斌副院长分享直播中的笔记和感受
韩老师对三位职业院校的老师在疫情期间对在线教学的倾情付出表示感谢,并赞赏老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研究。他认为三位老师在线教学的最大特点不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遵循学习和教学的规律,即时刻关注学生情况,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设计适当的学习资源,灵活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并给予及时和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技术平台的采用以及直播、录播或自学形式的选择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教师是否能够给学生及时的支持等学与教的最终目标。三位老师均有多年混合教学的探索经验,主动寻求理论和方法指导,成效显著,如老师们能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ADDIE教学设计模型等理论和方法较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老师们都能积极应对在线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自律性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学习的五个习惯,针对视频直播卡顿问题,及时切换为文字讨论模式,针对学生学习动机保持问题,将防疫时政与专业内容学习有机结合等。韩老师给三位老师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参与直播分享的老师们也表示从同行和专家的分享中学到了很多在线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经验,感受到了有温度的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