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教育研究院于文南楼404室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分组交流”会。会议由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主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资深博士生指导教师代表王孙禺教授,以及李锋亮、罗燕、文雯、阎琨、张羽5位新导师参加了交流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景跃进、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校学位办副主任崔凯也到会参加了交流。

分组交流会现场
5位新上岗博士生指导教师首先分享了参加研修班系列环节的感受,认为通过研修班的学习,不仅熟悉了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还分享到资深博士生导师的经验和教训,对日后培养博士生大有助益。另外,年轻教师表示,教育研究院以课题组、副导师等形式,鼓励自己参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为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交流讨论
交流会期间,年轻教师也提出了在培养博士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一,博士招生实行委员会集体决策制,导师个人自主决策权如何保障?年轻教师限于资历等因素,可能在招生过程中被边缘化;其二,相较于理工学科,人文学科教师课题经费较低,可能无法满足博士生培养的所需经费;其三,指导委员会制度不健全,年轻教师尚无丰富的学术网络,可能影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其四,年轻教师人生经历、社会经验有限,而博士生培养责任重大,除学业成长外,导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心理等全面负责,年轻教师面临重大心理压力。
资深博士生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博士生培养的理念和经验。王孙禺教授认为,导师对学生的影响直接且深远,敬业和严谨是必备的素质;导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和扶持,引领学生寻找学术前沿,扶持学生站上巨人肩膀。另外,王孙禺教授强调,学术可以独立,但博士生培养需要教师形成团队,加强沟通,互相支持。

王孙禺教授分享培养经验
袁本涛教授强调,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关键,年轻教师海外学习经历丰富,有助于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之一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博士毕业生能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名校平等求职,那才是我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学生个性不同,特点鲜明,培养方式宜因人而异;“博士生指导教师”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导师应帮助年轻学者尽快成长,融入学术共同体。另外,袁本涛教授亦提出博士生培养的三点感受与大家分享:第一,毕业论文选题选得好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也与学生的后续学术生涯紧密相关,导师在帮助学生选题时,不仅要尊重学生兴趣,也要引导学生;可鼓励博士生参与导师课题,在此过程中,寻找学术兴趣,并熟悉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另外,导师也应指导学生撰写并发表期刊文章;导师除严格把关培养质量外,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等问题,尤其是临近毕业之际,学生面临就业、答辩、人生选择等多重压力,导师可适当提供帮助,缓解学生压力。

袁本涛教授分享培养经验
史静寰教授表示,此次交流会只是开始,教育研究院资深博士生指导教师、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以及研究生院等管理部门,愿意就博士生培养议题,与年轻教师展开持续讨论。另外,史静寰教授提醒年轻教师,一要保持正向心态,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培养乐观、健康、自信的博士生;二要特别关注学术背景较好,但追求完美、眼高手低的学生,原因在于,此类学生不习惯失败、被否定,心理素质较其他学生更为脆弱。

史静寰教授分享培养经验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景跃进、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校学位办副主任崔凯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年轻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其中,景跃进教授提出可考虑形成导师团队,甚至建立跨校指导委员会,为年轻教师提供学术支持;在指导博士生过程中,导师宜严格把关各个环节,防止学生无法毕业或质量低下等情况的出现。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景跃进教授发言
张伟副院长强调,学校通常结合各学院传统,制定相应政策,有了切合实际的资源、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年轻教师必定能够迅速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网络,成为同龄教师中的佼佼者。

研究生院张伟副院长发言
校学位办副主任崔凯分享了历年学位审核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相关案例提醒新上岗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以及申请学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校学位办崔凯副主任发言
会后,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伟为李锋亮、罗燕、文雯、阎琨、张羽5位教师颁发研修班结业证书。至此,教育研究院也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个完成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全部环节的学院。

颁发研修班结业证书

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分组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