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研究院举行2016年度学术活动

2017-01-11    点击:

2017年1月9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工物系报告厅举行了2016年教育研究院年度学术盘点活动,院领导、全院教师、全体硕士生、博士生参会。史静寰常务副院长和韩锡斌副院长主持了本次活动。

院长谢维和教授感谢大家来参加教育研究院2016年学术盘点大会,希望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对自己的2016年做出全面总结。他希望借此活动进行更多的学术沟通,促进每个人的学术发展,加强教育研究院学术氛围的建设,促进清华大学乃至国家教育科学的发展。

图为 谢维和教授发言

袁本涛教授第一个同大家分享了从边缘到中心:关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分层的思考,指出当前出现了基于各种指标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指标虽有励志和警醒作用,但不可一味偏信,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言,大学“软实力”与指标缺一不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按不同类型分为不同层次,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要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需要持续推进“双一流”战略,极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实现财务自由。

图为 袁本涛教授发言

罗燕副教授介绍了中国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问卷的开发与指标构建,该问卷可服务于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为其提供具有诊断和改进功能的评价手段。

图为 罗燕副教授发言

文雯副教授向大家介绍的是跨境教育资历认可的现状和挑战。她分享了欧洲在跨境教育资历认可方面的做法,随后提出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中国教育研究的几点反思及启示。

图为 文雯副教授提问

刘英群所长系统回顾了“教育技术学科”过去18年的发展历程, 学科研究经历了教育资源建设、教学平台研发、院校应用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四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与国家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高度吻合的特征。在突出学科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下午的活动先由钟周副教授展示了她与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合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效益评估研究中取得的初步进展,对设定的研究问题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很有意义,能够针对项目派出高校和学生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

图为 钟周副教授发言

2014级博士后龙宇汇报了教育研究院在工程教育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硕士层次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构建,工程教育知识服务系统建设,以及全球工程能力建设报告工作,并阐述了对这三方面的未来展望。

图为 2014级博士后龙宇发言

2016级博士生李莞荷介绍了我国博士生科研体验状况的预调查分析,系统陈述了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基本状况、描述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多点结论,针对不同层面对高校的博士生管理和培养,以及博士生的个人发展与定位提出建议。

2013级博士生黄雨恒紧随其后与在场师生们分享了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分配机制的研究,以数据和分析表明教育、出身、政策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入学机会的主要分配依据,以及这三点在进入大学过程过程中各自的影响作用,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思考。

2013级博士生詹逸思代表李曼丽教授课题组呈现了工科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主支持型教育环境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工科本科生项目的调查,合并四年的截面数据后获得混合截面数据,分析得出校园自主支持的教育环境可能有利于改变工科生学习动机较弱的状况,对工科生提高学习动机和本科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建议。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师生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 史静寰教授发言

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最后做大会总结,肯定了今年学术盘点活动的水准和参与程度。她表示为了更好地将人才培养的过程可显性地体现在培养成果中,今年对学术盘点的形式做了调整,采取自己报名、院内筛选的方式,汇报人群从中青年教师扩大至博士生,将学术盘点办成带有学术研究思考的学术分享活动。她还向各位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提出将研究回归至教育领域,将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希望学生们总结与参考此次活动中的体验,以校内学术研讨活动为起点,多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并尝试举办活动,在参与中提高倾听、理解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进行学术积累,希望今后教育研究院能够举办更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期待学生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