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扎根吾土,服务吾乡 | 教研院学期中赴易县实践

2021-05-21    点击:

2021年5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书脊支教团联合期中实践在河北省易县西陵镇听松书院如期开展,本次活动共有支教团成员在内的19名同学参加。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与书院创始人梅静、苑小伟就创办书院的原因、书院公益教学课程、书院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初进听松书院,约六十平方米的阅读空间映入眼帘,万余册图书存放于此,领域涉及社会、自然、科学等等,厅堂环境雅致,环绕着的是浓厚的阅读氛围,这里也是易县图书馆分馆。

上午8点,实践团成员与听松书院创始人梅静、苑小伟展开座谈。梅静老师介绍,2015年初,她决定通过众筹在自家老宅的地方建一个包括公共图书馆、绘画创作、教育讲座等功能的公益性质书院。“众筹很业余,但在很短时间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我在清华的学长、同门,也有我在设计院的朋友、同事,更有我在家乡的发小、闺蜜。”2015年5月,书院第一轮众筹完成,开始建设施工并在2016年正式运转。

书院的生源主要是附近村子和县城的孩子,每周六下午书院都开设有美育课堂,专为青少年设计,梅静会在书院里讲美育公开课。课堂内容根据时节物候的变迁,把经典诗文、绘画、音乐和书法融入其中,每季度还有走进自然的朗读和写生课程。在开设公益课堂之外,夫妻二人共同创办了听松工艺品牌,以“民宿+工艺”作为主要利润来源来支持书院日常运营,并形成了“工艺支持公益”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梅静提到,听松工艺本质上是在做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接近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本质。

同时,为了拓展项目覆盖面,书院积极结合地方文化力量,开办我们所在的乡村图书馆。而听松与清华书脊支教团的相识,则起源于一个乡村调研的实践,2020年疫情期间,书脊支教团在线上开讲,目前支教活动在“农村社区-听松书院”和“县城社区-易县图书馆”都有开展

提到听松书院建立的初衷,梅静说她希望能够立足地域性文化遗产,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做“培根”教育,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根,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它是没有边界的乡村文化课堂,是在村落里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希望这座书院能成为一个窗口,影响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提高家乡的教育水平,同时传播故乡的文化遗产”

座谈后期,成员与易县晓新村书法学校校长沈志维先生展开交流。“晓新村书法学校少儿班”是为支持乡村教育,弘扬书法文化创办的地方文化学校,同听松书院保持着松散结合的联动发展机制。提到创办学校的初心,沈校长认为中国光大的农村群体需要丰富的农村文化,才能使得社会文化结构完整,因此他希望为乡村文化做一些事情。目前,学校主讲课是书法,在课程中也会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书法文化中涵盖了很多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应该把书法看做一种文化工具,而不单单是书写工具”。谈及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沈校长表示,城市存在明显的成长阶梯,而乡村是没有路的,来到乡村就不能看个人价值,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深层次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会生发出来。所以,人应当有社会性,要把社会问题看在眼里,放在心上。随后,同学们自由参观了书院工艺展,并旁听了书脊支教团为孩子们带来的物理与语文授课,并就课堂环节设定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一齐进步。

谈及实践所闻所感,以梅静老师为代表的乡贤的乡土情怀令同学们尤为印象深刻,“我知道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价值是很微小的,哪怕在我们艰难趟出一条道路后,它也将由于后继无人而杂草丛生,但我们仍要在这条忽隐忽现的道路上行进。”正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关切,他们才放弃了外面繁荣世界的灯红酒绿,而投入乡村公益安贫乐道,投入一生于虚无处坚守,在平凡中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