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教研院召开第三期导师成长工作坊

2022-11-09    点击: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传帮带”优良传统,10月31日,教育研究院第三期导师成长工作坊在文南楼407室举行,本次邀请到李曼丽教授作分享,十余名教师积极参与了工作坊。

李曼丽老师围绕“隐性规训”和“极限边缘”两个关键词结合真实事例展开分享。李老师将研究生和导师的导学关系比喻成工匠和学徒之间密切的师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的隐性知识的传递。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导师制的价值也在于此,进而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李老师认为,隐性规训的核心就是要言传身教,并从三个方面说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李老师强调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术关系加人格关系。导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学生在选择导师时,是对导师的人格认同,跟学生的接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心理磁场,让学生体会到导师的道德之美,通过导师高严格高水平的处世之道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的三观和言语行为方式。导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让学生感受到品格的塑造,培养创新报国的志向。

第二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李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科知识体都是一种传承的发展和传递,科研思维则是最核心的传承。精英的产出都来自于同一个研究室或同一小组,科研思维在组内得到了很好的代际和延续。科研思维也并不一定是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导师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讨论、参观现场、论文答辩等方式传递导师的思维模式和科学技巧。

第三个方面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李老师提出,创新是一个高级的开放性的思维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能动性,突破传统思维,研究生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老师举了指导学生论文的真实事例讲解了创新点的创造与梳理以及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李老师接着讲解了对于“极限边缘”的看法。极限边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他的极限边缘到底有多大,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潜力能够发挥到极致。导师则需要一步步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做好,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突破极限边缘的例子说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与会教师们就学生指导和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与李曼丽老师共同探讨,受益良多。教研院将继续组织相关活动,共同探讨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