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教育与文明发展”、“思想与社会”本科项目师生到清华大学进行“本科通识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参访活动。活动邀请社会科学学院、书院管理中心、新雅书院、日新书院和校团委师生代表参与交流。本次活动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共建教育学本科辅修虚拟教研室的系列活动之一。
会上,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首先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参会师生表示欢迎,并从项目定位、建设历史、课程设计和项目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教育学本科辅修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的设立是清华大学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致力于培养高水平教师和未来教育领导者,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高端学术人才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交叉学科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掌握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的规律和教育创新方法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具备学科交叉创新能力以及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辅修课程涵盖教育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政策理解与领导力、交叉创新等方面。项目设计既参考了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学培养方案,也凸显了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创新的优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利平对“教育与文明发展”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了介绍。该项目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汇聚不同学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通过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训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反思自己全部教育轨迹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个性养成与文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的意志力和知识手段。这也是教育学本科教学的一次尝试。在学生共同体方面,注重通过田野调查、支教、读书会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斯一对“思想与社会”项目进行介绍。该项目成立于2017年,是北大最早的本科生跨学科培养项目之一,如今已招收六届学生。希望学生具备人文基础学科的学术训练和当代社会科学的前沿视野,培养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论分析能力,加深对重大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思想传承的理解,兼具对当下社会状态的感受力。项目学生还自发创办了项目刊物,定期组织师生共同观影、田野分享会等活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系主任伍珍介绍了社科学院大类培养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科学大类设置、培养特色、专业介绍、出国交换及就业四个方面。社科大类培养坚持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将通专融合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可跨学科培养项目,鼓励学生在学院内各系自由选择专业。
新雅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张元哲和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团委书记苗培壮分别介绍了书院管理中心、新雅书院和日新书院的基本情况、教学改革、课程特色和书院生活。书院的成立是清华探索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使命担当,力图养成学生深厚的科学或人文基础与核心专业素养。书院全面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育人为唯一宗旨。同时,注重集体建设,打造书院特色文化,让学生能够认同和喜欢书院的学习和生活。
清华大学团委组织部辅导员梁柱荣从理念目标、培养方案和组织结构介绍了“思源计划”,该计划将社会实践与日常培养相结合,通过“本土情怀”“中国力量”“国际视野”逐层递进的三次假期实践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与世界。辅导员陈子晗介绍“思源骨干计划”,通过匹配各类校内外资源,依托社会实践、讲座研讨、朋辈交流等多种高质量活动平台,着力为党培养和输送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引领学员,努力成长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与会的北大学生围绕清华的大类培养模式、书院制建设、通识课程设置和清华本科生的学习生活与清华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和讨论。
座谈会结束后,清华大学教育学专业本科辅修项目学生代表陪同北大项目学生到清华食堂用餐。下午,北大学生以“影子学生”的形式跟随清华的同学一起体验清华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日常,深入感受清华和北大不一样的校园学习氛围和生活气息。
本次参访活动在两校学生的话别中结束。未来我们将会继续举办此类活动,增强两校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