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定位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确保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项迫在眉睫的要务,教育创新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十年里,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化,预示了一系列通过合作来改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效、高效且灵活的结构和教育过程的可能性。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拥抱创新、并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创新技术的高质量教师、教育管理及教育研究人员。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共同设计并组织实施,此证书项目有如下特点:
1.三级进阶、四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入门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实践模块四个模块;本证书项目的目的,是鼓励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学习教育学、教学设计、心理学的原理和思维方法,并通过助教工作的实践深化对教育的认识,也促进个人的学业发展。根据自己的需求、时间、职业规划选择不同模块课程进行学习。学习合格者可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初级助教、中级助教、高级助教的三级助教上岗资格。
2.助教资格获得与清华大学校设助教资格关联清华大学文理类基础课程特点是量大面广,大班授课是基本的形式选择。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需要大量助教构建朋辈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小班研讨、答疑、个别辅导等教学支持。助教的岗前及岗上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助教资格是学生能否获得助教岗位的前提条件之一。
3.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该项目以鼓励学生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和应用并重为特色,强调以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进入教师队伍、或在教育研究、教育管理领域继续深造和职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招收对象
本证书项目面向在校研究生;同时欢迎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特别是本校已经推研的同学)参加该项目。研究生阶段完成证书项目。
三、项目模块与课程设计
1.入门课程模块(2学分)
教学的奥妙(61030021,1学分)
教育学导引(61030031,1学分)
2.基础课程模块(5学分)
团队合作学习心理与训练(61030042,2学分)
教学设计与教学体验(61030053,3学分)
3.专业选修模块课程(≥2学分,下列课程可选)
讨论式教学法(81030171,1学分)
媒体学习与人机交互(81030093,3学分)
学习评价与反馈(1学分)
混合教学与学习(1学分)
学习心理学(1学分)
教育哲学与自然科学(1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2学分)
学生发展与咨询(2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71030063,3学分)
高等教育史(81030113,3学分)
教育名著选读(71030142,2学分)
比较教育研究(71030102,2学分)
4.实践模块(≥2学分)
初级助教教学见习
初级教学实践
中级教学实践
高级教学实践
四、获得证书的要求
在“入门课程模块”中学习不少于2学分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同时在“实践模块”中的“初级助教教学见习”完成不少于3次,获得初级助教上岗资格(最高任职普通助教岗位,职责可以包括答疑、个别辅导和作业批改等)。
取得初级助教资格的学生,在“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不少于5学分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同时在“实践模块”选择并完成“初级教学实践”,获得中级助教上岗资格(最高任职重点助教岗位,职责可以包括独立指导小班研讨)。
取得中级助教资格的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选择学习不少于2学分的课程且考核合格,同时在“实践模块”中选择并完成“中级教学实践”,获得高级助教上岗资格和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证书。
在高级助教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完成“实践模块”中的“高级教学实践”,则可以获得主任助教资格。
课程、实践环节与不同级别助教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环节 阶段 |
课程环节 |
实践环节 |
一 入门课程 |
教学的奥妙 (1学分) |
教育学导引 (1学分) |
|
二 基础课程+初级实践 |
教学设计与 教学体验 (3学分) |
团队合作学习 心理与训练 (2学分) |
初级助教 “学徒助教” (1学分) |
三 选修课程+中级实践 |
专业选修课 (2学分) |
中级助教 “独立助教” (1学分) |
四 高级实践 |
(无) |
高级助教 “带徒助教” (1学分) |
附录一:可选择的讲座(以实际通知为准):
1.教育与学习科学概论
2.教育政策与热点问题研究
3.教育学的历史基础与当代教育
4.清华历史及其传统文化
5.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及杰出教师群像
6.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7.从教学成果奖看教学创新:从设计到评估
8.有关在线教育、混合学习与教学改革的探讨
9.全球化与教育治理
10.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培养
11.国际视野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12.小班研讨的定位于历史溯源
13.学习评价与反馈
14.教师评价
15.国际高等教育制度比较
16.历史视野中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