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连续的成长 贯通的教育”:第一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Ed.D论坛顺利召开

2019-01-21    点击:

2019年1月12日下午,第一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Ed.D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顺利召开。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副教授李锋亮和王传毅出席论坛。来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老师与同学,“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学员,兄弟高校的老师与同学以及全国各地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仁共200余人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

论坛现场

彭刚致欢迎辞。他回顾了清华大学创办Ed.D培养项目的历史,并指出清华大学的Ed.D项目要体现贯通连接的教育理念,并希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Ed.D同学们能够秉承清华人家国天下的情怀,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有脚踏实地的坚持,要在各自的领域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彭刚致辞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分别由杨志成和王传毅主持。

杨志成(左)和王传毅(右)主持

2017级Ed.D李晓丽作题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五大国际课程对比分析”的报告。她从国际学校与国际课程、五大国际课程及对比、国际课程的“三化”之路这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并从课程年限、课程门类、考核方式、考试时间及次数、申请认可度、代表学校及总体评价六个维度对五大国际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她认为,对国际教育在选课制度、升学指导及职业生涯测评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能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所参考;而针对国际课程可能造成的弊端,应该从课程融合的角度去解决与实践,力求实现国际教育的多元化、规范化与本土化。

李晓丽作主题演讲

2018级Ed.D刘艳萍以“重构课程,服务学生,贯通发展——以十一学校一分校课程实践为例”为主题,分享了十一学校一分校在课程重构方面的创新改革。她指出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仍存在束缚于教室、偏重于讲授等问题,教育必须面向个体成长,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差异。十一学校一分校从理论支撑、实践参考和政策依据三个方面,围绕人的成长三大主线进行了1-9年级的课程重构,始终秉持“贯通”育人的理念,通过“低段综合、高段选择、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让孩子们身心舒展地行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

刘艳萍作主题演讲

2012级Ed.D聂晶作主题为“北京市‘初中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政策及学校实施研究”的报告。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1.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2.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政策内容及实施过程如何 3.开放性科学实践研究活动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在研究过程中,她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市级与校级两个维度进行了统筹政策的整体分析。通过对收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市级校级政策统筹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心理、教师教学方式、校长管理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在研究的最后,她对政策持续实施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聂晶作主题演讲

2017级Ed.D张立迁分享了主题为“‘高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问题”的报告,研究中提到的“高看”表示的是研究视角集中在“高等教育工作”、参与研究的访谈对象为“高校大一学生”、研究过程中注重“高度视角”与“高标准研究”。他的研究共选取31位高校大一学生,针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看法,了解大一新生是否适应大学”为主题,完成访谈调查。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目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节奏、育人理念及定位、教育系统、教育活动要素这四个方面。针对问题,研究最后提出四条对策建议:遵从身心成长规律,实施多元综合评价;明确育人理念及定位,向教育衔接功能范式转型;实现机制贯通和制度整合;加强教育活动要素的统一整合。

张立迁作主题演讲

李奕从消费与供给的角度点评了四位发言人的报告。他指出连续教育意味着教育者连续的供给,李晓丽的报告实际是国际教育供给的问题,未来中国的孩子要让他们在国际的坐标系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生活的状态。刘艳萍和聂晶的报告是在试图打通微观的供给和中观的供给,她们发现给孩子的教育供给不能僵化的死守在课堂、课本和教材上。张立迁的报告提醒我们应关注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和连续的消费培养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陡差,教育者们在探讨问题的时候,需要保持一种连续贯通的想法。

李奕点评

李明新表示,贯通教育不但要解决成长的连续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任何一段教育都要有“瞻前顾后”的意识。他总结道,各位研究者在研究的最后思考、讨论与分析的时候,应该对“连续的成长 贯通的教育”这个问题做更加更深入的思考。同时,研究的文化价值是指向育人为本和根植本土的,因此所有的问题都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李明新点评

刘莉莉总结了她对于各位研究者汇报内容的理解,并将这四场发言的内容“连通”了起来,认为发言连通了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连通了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连通了不同学科的教育、还连通了中外的教育。

刘莉莉点评

李锋亮对李晓丽和聂晶的发言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建议李晓丽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一些有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对于聂晶的研究,他表示需要多方面考虑实证证据,不仅从好的方面找证据,也要去思考政策可能造成的不利方面。

李锋亮点评

2012级Ed.D汪潇潇作题为“混合式教学效果探究——基于清华大学的实证分析”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清华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史。清华大学从2013年推出“学堂在线”开始,截至目前推出了250门左右的慕课,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清华大学在积极探求混合式教学,争取把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接着,她围绕“哪些因素影响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因素的影响效应和大小和路径如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交互程度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总影响效应值最大;2.个体特征对满意度无直接影响,但通过交互程度和学习成就对满意度产生了较大的正向影响效应;3.学习环境通过交互程度对学习成就和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4.学习成就对满意度的总影响效应值相对较小,但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

汪潇潇作主题报告

2016级Ed.D李祎分享了主题为“基于CiteSpace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分析”的报告,该研究从背景、问题、文献、设计、发现、结论六个方面出发,选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22种期刊731篇学科建设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发现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可分为六个前沿类别,七个知识基础。通过该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学科建设研究主题具有制度政策相关性;学科建设研究侧重理论思辨,缺少实证研究;学科建设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研究视角持续丰富。基于文献分析,他提出学者们应在多视角下结合制度研究对学科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李祎作主题报告

2013级Ed.D杨琬作题为“高等体育院校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学生评价制度,已经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及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如何建立符合体育院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体系、完善测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该研究依据筛选理论,使用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学生学习成绩、所学专业及所在院系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杨琬作主题报告

2016级Ed.D杜若作题为“互联网+时代面向在职成人学生的网络课程建设”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在职成人学生具有独立、个性、学习时间灵活并且学习目的明确等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让网上的学习真的发生。该研究认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支持的学习”,让学生时刻在引导下进行学习。该研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数据”、“教师和学生问卷的数据”、“专家的评价数据”三个数据集对上述网络课程建设的想法进行了验证,发现学生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杜若作主题报告

石中英分别给四位Ed.D学员的研究提出了改进意见。汪潇潇的报告需要在研究的框架上做更加严谨的讨论;李袆的研究要加强理论分析,包括文献本身的理论讨论,更要加强批判性反思;杨琬研究中的建议部分与实证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应该进一步加强;杜若在研究中还应该关注在职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在职成人的特点,要抓住“学习”这个关键词。随后,石中英对这四位发言人的研究进展表示了祝贺,认为他们的选题都非常契合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规范而且多样化,得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石中英点评

闫广芬总结这四位发言人的报告认为:一是都做到了“走进去”,走进研究中去。选题都是源于自己工作的实践,也带有自己的思考。二是做到了“跳出来”。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最后形成一种思想,或者说形成指导今后工作的思想。三是做到了“创新”。走进去—跳出来—到创新,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创新的研究成果,这种创新成果就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的结合。

闫光芬点评

王素点评时给出了若干研究建议:其一,目前我们正处在新技术变革的时代、教育大变革的时代,随之而来的就是培养目标的变化。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要加强对于大的宏观背景和理论框架的考量。其二,在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国际对比研究。其三,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技术的过度使用问题。研究的时候不能唯技术论。

王素点评

杨钋在点评中认为四位发言人的研究非常好地把严谨的学风贯彻到了自己负责的工作当中,同时将学习到的研究方法在具体问题上进行了切实的应用。她还指出,在Ed.D培养中可以汲取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探索性做法,共同做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教育博士项目。

杨钋点评

论坛最后,石中英代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今天的论坛开了一个好头,希望Ed.D论坛能够成为清华大学Ed.D项目的一个品牌,并持续扩大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国Ed.D的思想交流平台,使大家能够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对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同时,他呼吁教育界的同仁们一起努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意识,通过我们的勇气和智慧一起创造和见证伟大奇迹的诞生,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石中英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