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学术盘点大会圆满举行

2016-01-11    点击:

2016年1月5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未央厅举行了2015年教育研究院年度学术盘点大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2015年个人最有心得的学术研究分享”。院领导、全院教师、全体硕士生、博士生及部分毕业生参会。王孙禺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首先,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对教研院年度学术盘点开展的历史做了回顾,并对此次活动寄予希望。院长谢维和教授作为第一个演讲者与大家分享了《“学痴”与“学霸”——园子里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以文学语言描绘了他所钦佩的在当前功利性盛行的社会和校园中不同于追求学以致用的“学霸”的一种“学痴”形象,借以表达一流大学需要“学以求真”文化和学风的价值诉求。

随后袁本涛教授介绍了其承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类研究的课题,在回顾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已有文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母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专业化两种维度为主线划分的四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所程建钢教授分享了其关于学习分析的系统化初步研究,在回顾了诸多国外学者提出的多种学习分析的模型基础上介绍了教育技术所的研究实践,包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分析工具等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设计,最后以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五大举措指出了教育技术研究与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而后,王晓阳副教授展示了他与全国多位教师合作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课题的研究成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大学精神的现状。李曼丽教授则为我们展现了日本大学通识教育的变革之路,从日本大纲化前后跌宕的教育改革中加深了对通识教育改革实践的认识。

上午第二阶段开始由史静寰教授分享了其在CCSS项目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现实困惑中对大学质量治理概念及其与学生学情调查关系的认识,明确了质量治理的原则和框架下学情调查的重要地位。

李越教授随后陈述了他对于教育新的变化形势下,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应走向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思考和呼吁。一直以来在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林健教授由ASEE的发展引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诸如民族性、目标等关键问题。韩锡斌副教授分享其《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的报告,从历史观、全局观等层面强调了全球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学习方式迈向泛在学习新生态的趋势。最后,阎琨副教授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展示了其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的梳理。

下午的活动由8位老师进行学术研究心得的展示,张羽老师呈现了她基于济南25所公立普通高中6000多名学生及其教师、家长、校长的调查数据而科学地量化分析形成的关于高中阶段各类教育投入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其中一些研究结论为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证依据。

叶富贵教授从他其起草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专项督导办法》的工作中进一步加深对教育财政问题的认识,并从国家宏观的经济、财政层面对我国的教育财政发展趋势做出大胆预测,更尖锐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和财政制度中的问题。

而后李锋亮副教授展示了英国长期以来不断变革又饱受争议的高等教育的评估发展,以REF为例展现评估从主观转向客观评价的大趋势,并指出高等教育评估发展中引入文献计量方法和增加“影响”指标的未来新趋势。

罗燕副教授分析了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危机,指出全球化进程中文明间的竞争取决于文明在吸引资本和人才上的比较优势。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大学组织渗透问题的分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并从罗马平民运动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大学的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发展之路在于形塑和核心学术价值并构建学术共同体。

随后李斌峰副教授分享了其所在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以及院校调研的研究成果。

最后钟周副教授分享了她在承担清华大学全球化战略研究中的不同于纯理论研究的工作心得,文雯副教授和谢喆平副研究员都从译介国外学术理论著作的工作中得到思想上的激荡以及对学术研究新的思考。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师生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谢维和院长最后做大会总结,首先祝贺了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从老师们的成果分享中提出作为优秀的学者应有“专攻”的品质与能力要求。2015年教育研究院年度学术盘点活动作为教研院一次学术盛筵既是全院师生、科研工作者对一年来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又为未来学习和研究工作的新的方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