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27日上午,适逢我校103周年校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了“研究生培养标准和方案”座谈会,邀请返校校友与在校师生共同探讨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众多人才,此次返校参加座谈会的校友已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各自从自身经验出发讨论了在教育研究院的学习经历对后来工作的帮助,也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中肯的建议。与会的多位老师从教育学人才的定位、学位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以教师的立场探讨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在校生代表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对教研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与期待。
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教育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学学生毕业能做些什么?李曼丽老师认为,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大文科类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是“圆规型”的人才,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都能发挥作用。罗燕老师强调在工作对口与否的问题上,应该更正对于教育的认识,教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教育学学生应该秉持教育学的人性论在广阔天地里大展身手,不要认为只有在教育行业工作才是对口的。
二、课程与能力培养方面。课程应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在适当的导论课后,应该继以更有深度的课程。学术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课程应有导向上的区别。调整学业挑战度的方向,学生需要一定的挑战度来促进发展,但是这种挑战度应该注重学业的难度和创造性,而不是学业任务的繁重。教育研究院的学生应注重培养讲课、沟通的能力。着重建设教育学经典名著导读课程;吸收心理学课程资源。
三、实践方面。多位校友表示实践活动对其学习经历有着深刻的影响,应尽量保证我院优秀实践项目继续开展。教育研究院的实践应关心中国最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应该到大山里去,为最缺乏教育资源的孩子服务。
四、档案建设方面。为每个学生建设个人档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学业,安排学术进度。校友和高年级学生的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十分有价值,可以尝试编写“教育研究院生存指南”类似的文本,将学生的经验一级级传递下去,例如哪些课程推荐选修、如何保证选上心仪的课程,怎样找到需要的学术资源等。
会议还讨论了许多其他方面,校友、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显示了大家对于教育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真诚关注,相信在这样的关注下,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