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研讨会会议顺利召开

2021-06-30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办好特殊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教育学类本科专业作为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人才培养的前沿和主要阵地,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国家社会重大需求,为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培养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推进特殊教育、艺术教育、教育康复学的专业建设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之义。

为促进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有关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研讨会于2021年6月26日在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承办,共有教指委委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代表等70余人参会。由于疫情防控的影响,本教指委主任委员谢维和教授、副主任委员张斌贤教授、于伟教授、袁振国教授、郭健教授、戚万学教授及部分委员遗憾未能到现场参会,但是他们在会前表达了对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关注,并在线上参与了指导与讨论。

研讨会于上午8:30正式开始,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旭东教授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小娟致欢迎辞,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陈时见教授致开幕辞。教指委秘书长李曼丽教授就2019、2020年教育学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审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随后,教指委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刘全礼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树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巧云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张杰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等为大会作了有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艺术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报告。

当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与会代表还围绕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成就、制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因素及其应对举措等做交流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会议开设了分会场一、分会场二供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院校及各参会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分会场一由教指委委员黄明东教授主持,郑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绥化学院、安顺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七所院校进行了经验分享及工作讨论;分会场二由教指委委员刘全礼教授主持,重庆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邯郸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七所院校一一介绍了本校专业建设情况及办学经验。

纵观全天会议的报告及讨论,本次会议体现出以构建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为愿景,会中研讨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为推动下一阶段我国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理念探新、路径创新而打开新思路、拓展新视野。

一、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特殊教育作为以身心缺陷的人,即盲人、听障人(聋人)、弱智儿童教育以及问题儿童为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特殊教育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特殊教育本科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萌芽发端,至今已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大致经过由特殊教育专业专科起始,目前形成专科、本科至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开办此专业的学校在层次上也覆盖了专科、本科,地方省属以及中央部属院校,全国各省市地域发展较为均衡。艺术教育是思维、审美、感知、创新、情感、思想教育的综合,是全面提升个体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发展艺术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教育康复学专业应社会、国家对教育康复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党的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高水平康复人才和教育康复高层次后备研究队伍的需求更加迫切。

讨论会上,来自特殊教育、艺术教育与教育康复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代表分享的办学经验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协同合作发展等方面。

第一,在培养模式方面,现阶段特殊教育等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复合高质、交叉融合。在交流会中,参会代表们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汇报。现阶段,很多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不是特殊教育或者艺术教育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但是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进行有益的探索。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拓宽路径加强学生深度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系养成教育整体方案——“CAST康复筑梦计划”,并建设临床研习所、学术研究院、创业训练营、主题宣讲台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倡导两个结合——学科融合与医教融合、大类与特色培养融合,注重实践与交叉学科培养。重庆师范大学基于专业伦理和实践流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学习与教学共同体,发展师生共同体,探索基于实践和创新平台的师生共同发展模式。

同时特殊教育等专业人才培养还形成了以成果导向、需求为导向、注重就业实践的培养模式。参会代表们表示,特殊教育的办学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培养中尤其注重以对人才的能力培养对接行业实际。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创设条件加强学生深度国际化能力的培养。绥化学院以实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包括练讲、练艺、练管、练写、练做的“五练一熟”技能培养。安顺学院以特殊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试图融合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制定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块化课程,提出教学、服务、实训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也在试图在克服困难中进行新的尝试。邯郸学院教育康复学将教育康复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儿童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为基本背景,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全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的用人需求,确定培养规模,调整改革课程体系。

第二,在专业建设改革方面,多所院校因地制宜地、特色鲜明。各省市各地方配置着多样的专业建设资源、面临着各异的实际困难,各院校基于自身情况,集思广益,为特殊教育等专业的建设改革摸索出了可行的思路与模式。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将其专业建设改革思路的顶层设计为:“一体两翼三层四格五组”,面向核心素养(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进行一体化设计、融合贯通第一、第二课堂等。重庆师范大学: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将政府、高校(医学院、师范大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三者联动,共建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共同体。辽宁师范大学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办学定位,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实践能力强的特殊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浙江师范大学基于“融合教育”趋势,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骨干教师,贯彻“多方协同”机制,构建扎实完备的研究实训体系,并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涵养特殊教育的师德情怀。

第三,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提升。一方面,通过实践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实践基地的选择往往都是特殊教育较薄弱、需求较强的机构,各校对之提供免费的支持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以西北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和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西北师范大学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形成“课堂教学—专业见习—项目研习—教育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彰显专业時性,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院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大投入,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线,继续探索“课程时间+集中见习+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基于课程、校内外联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乐山师范学院建设“三基地”、“五中心”,其实践教学得到充分发展,并融合社会服务与学生实践训练。他们建设了设施齐全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这一教学与服务基地,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够直接服务特需儿童。

第四,在协同合作发展方面,各建设点高校重视搭建多方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在建设好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学校还注重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多方合作、反哺社会需求。比如,浙江师范大学:贯彻“多方协同”机制,构建扎实完备的研究实训体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康复医疗机构和特教学校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淮北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特教系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Boston University教育学院建立学术关系,聘请特殊教育专家指导专业发展,并于2019年召开了第一届特殊教育国际会议。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积极发挥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送培到校,主动为全省各地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建设了“湖南省特殊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平台,承办了湖南省首届通用手语大赛。

第五,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培养交叉人才。四川美术学院以艺术教育专业自身的发展定位,用艺术的方式做教育,按教育的规律教艺术。培养懂艺术的教育家,造就有品位的未来人。并且,提出其艺术教育核心理念:大美育——全美育,以跨学科教学模式,艺术技能为优势,教育素养为支撑,强化艺术学,兼顾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背景,拓展当代美育社会价值。云南师范大学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让“交叉互补型”人才队伍的发展兼具专业性与师范性。广西艺术学院立足于新文科背景进行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利用少数民族、东盟的特色资源,确立具有当地特色和东盟特色的艺术教育开办模式。

二、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挑战

在肯定已有成就、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充分讨论了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第一,融合教育问题。特殊教育的专业定位问题,在培养目标、专业界限等基本问题上尚不明晰。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感官损伤减少、发展性障碍增多,特殊教育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到底应该侧重感官损伤类还是发展障碍类,以及与传统的感官损伤类教育(如盲教育、聋教育、弱智教育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培养方案中,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的关系存在挑战,特殊教育专业脱胎于教育学专业,需要注重特殊教育素养,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的,因此又要同时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的学分分配难以兼顾特殊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教学素养,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此外,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关系问题难以明确划分,特殊教育培养方案是宽口径还是分方向,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过去采用随班就读、特异训练、培智学校等模块化培养,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开设融合教育专业,此外学前特殊教育、特教+学科培养等模式都还有待探索。

特殊教育作为中国高校专业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如何回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特殊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厚基础、专业化、复合型教师的重任。因此,开展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研讨,明确特殊教育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厘清特殊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给予特殊教育跨学科协作和相关服务的支持,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在当下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特殊教育实践教学在理念、体系、资源的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在理念方面,特殊教育专业中的实践定位存在三种主流观点:(1)流行观点:特殊教育是一个实践性专业;(2)无意识专业发展:培养教书匠的技能操作训练;(3)面向未来的专业实践:基于立德树人的专业终生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实践定位引导了各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个共同点是,各院校在观念上都十分认同实践教学的理念,但在理念上对“实践”内涵的把握不明晰,在实践中对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如何做到研究与教学现实的结合,尚未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路径。此外,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体系精细化程度不高、与现行管理评价制度之间存在冲突、实践平台基地建设不足、实践资源与保障机制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综上,实践教学的开展各环节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扎实完备的研究实训体系。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同关注。在师资建设方面,本专业专业化、高质量、复合型师资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些院校受限于地域、学校层次等因素,优秀师资难以引进和保留。

在生源方面,特殊教育专业部分生源是调剂而来,生源的质量弱势,培养难度大;学生学习和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意愿较弱,优质生源难以留住。国家政策导向与学校储备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特殊教育专业点资源中心与骨干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政府、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作支持。

第三,艺术教育的发展尚待探索和明确。艺术教育在教育学领域是设立相对较晚的本科专业。从参会代表的讨论情况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专业自身发展定位的问题仍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专业不是各艺术门类技艺的简单综合性训练,也不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培养的简化版与浓缩版。相反,艺术教育以独特方式在素质培养、能力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立足于新时代,艺术教育的专业内涵需要再审视、艺术教育与不同艺术学科教育的逻辑关系仍需探索和明晰、综合艺术院校办艺术教育的优势与挑战也有待厘清。艺术和教育如何多思维、多维度结合来促进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需要重新审视。在新文科的建设中,一是艺术教育如何走出交叉融合、传承创新、合作共生的新路径;二是,艺术教育还需思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例如通过艺术教育和特殊教育合作,与特殊教育学生某些天赋的开发互相助力等,例如音乐疗愈、美术疗愈、舞蹈疗愈等课程的深入探索。

三、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总结与未来展望

本次会议践行“以评促建”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评审与建设理念,旨在对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把诊问脉,总结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经验,对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成果与经验,探讨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帮助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点把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方面的改革方向。与会代表汇报交流了我国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在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同时,在专业定位、实践教学、师资、生源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和挑战。期待本次会议能给各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同时共同探讨问题与困惑的应对之策。

闭幕式由朱宁波委员主持,黄明东教授和刘全礼教授分别对分会场一、分会场二的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分享多所院校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的经验、成就与困惑。两位教授肯定了各地的探索成效和模式创新,对大家关心的专业发展、师资、招生等问题进行了回应。最后由陈时见副主委进行大会总结,认为本次会议能够起到引领和谋划未来的作用,并鼓励大家重视特殊教育、艺术教育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努力进行专业建设、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