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技术所召开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座谈会

2022-10-26    点击:

2022年10月25日下午,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召开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八位研究生、杨成明博士后和韩锡斌、周潜、刘英群三位教师就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会议精神,各自分享了学习体会。

博士生崔依冉从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出发,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结合教育研究与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结合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孟子的循序渐进由博返约等儒家文化,对比当前教育研究与写作所呈现出的将西方理论作为研究依据的常见现象,以及疫情之后部分研究者所表达的“全球教育格局东升西降”的变化,结合自身作为教育研究者的角色,提出一方面要强化自身实力,通过研究成果面向国际发声,增强向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建立自身学术自信,不必言必西方,而是客观认识、平等对话,以实现科教兴国部分所强调的“形成人才竞争的国际比较优势”。

博士生黄浩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一是回顾了毛主席在“窑洞对”中回应黄炎培关于国家兴衰周期率时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即“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联系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就,分享了对我们党针对该问题给出的第二个答案,即“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二是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历程,提出中国式体现的是一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也是一种学术上的自信,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清华时的系列讲话,落脚到教育技术研究所多年来的研究风格与清华风格,强调我们所体现的战略定力和清醒。三是从教育、科技与人才在二十大中的重要位置,结合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去大中小学考察、调研,并且以回信、贺信、批示等多种形式对教育做出指示的现象,同大家分享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

博士生易凯谕通过比对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内容,指出本次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单列一节,体现了国家和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并就“教育该如何服务于社会的创新创造需要”这一问题分享了观点,认为关键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随之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同总书记今年4月份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讲话相联系,对于职教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职教培养的创新性人才与本硕博教育培养的创新性人才的突出区别与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结合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教育技术既有教育属性又有技术属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教育技术研究者适逢其时的新议题和新方向。

博士生郭日发表示二十大的召开是一件举世瞩目、举国关注的事情,我们应当充满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并结合二十大召开当天,学院组织所有党员去线下集体观看直播的事件,表达了油然而生的喜悦与自豪之情。结合习总书记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论述,认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党的领导、精神启迪、思想升华的层面全方位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结合自身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强调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将教育理想、教育抱负、教育使命牢记心间,通过实际行动在教育板块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和学生,需要胸怀梦想、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示格局,在高度发扬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付出正确且持续的实践。

博士生李梦重点关注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从其在二十大报告所处位置以及章节内部的表述,例如将教育和科技、人才等议题并列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保证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方面,认为凸显了教育重要性。对应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联系教育技术研究所一直在开展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表达了对自己所做研究的重要性的感受,认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一直紧跟祖国和时代的发展。并表示今后会继续思考如何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勇于承担国家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任务,驱动创新,培养人才,重任在肩,也正当其时。

硕士生陈香妤首先从二十大报告中所体现的文化自信进行了分享,认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述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并结合教育学科,表示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了解实践,具备教育自信。随后,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与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学生)的特殊性相结合,说明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最后,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相关论述中的关键词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表示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学生需要具有学术自信,紧跟国家和时代的需求

硕士生刘浚源结合自己从去年参与“三上三下”党代表推举程序到近期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过程,分享了中国共产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确保民主性的感受,认为这表明了一个来源于人民、倾听人民关切的先进政党想要带领人民谋复兴做大事的决心。结合新的历史关口,二十大报告所体现的相关内容的新表述,认为需要我们反复揣摩并在实践中理解运用,尤其思考二十大报告中在教育部分的表述应该如何用来指导日常研究工作。并结合当前国际局势与舆论环境,认为身为学生的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谨言慎行保持理智,体现青年人的担当。

硕士生唐文韬说明本次报告中“安全”出现了89次,仅次于“发展”(230次)和“人民”(169次),出现的频次比5年前高了整整一倍,认为这反映了国家对“安全”的空前重视。结合近几年国际形势的变化,认为大背景下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与发展成为了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缺一不可,并就“国家安全”部分的论述分享了相关学习体会。随后,结合报告中提到的工业、农业等方面发展的内容,指出其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所关于职业教育的关注,认为在我们肩膀上更多了一份为国家安全育才的责任。并表示在社会层面,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在人才,作为一个教育学的学生更应该参与其中,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博士后杨成明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二十大报告的新观点、新说法与新战略,不仅对我们全面了解我国过去十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我们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形成新的思考。他认为报告中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结构化阐释,对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了底层逻辑参考;报告中首次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不仅凸显了教育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互助,并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内涵。随后,结合自身研究,表示在职业教育提升适应性、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瞄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未来职业教育凸显时代价值与关键地位的主要发力点。

刘英群老师提出二十大从内核而言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旨一以贯之的路线,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反映了中国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对自我发展的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优越性,让人感触颇深。她认为建设强国并不仅是口号,报告中对各领域提出了的重要行动纲领,需要结合实际扎实的工作加以实现,而这需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以实现目标。因此建议同学们认真领会文件精神,面向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发展,同时思考个人的角色价值与意义,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可以做什么、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周潜老师结合二十大中的一些新的表述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需要后续继续深入学习并融合到自身工作中。他结合自身1996年入读清华的体验,从大楼、大师、世界一流目标达成等方面,分享了自身所感知到的近三十年教育的发展变化,帮助大家加深党对对科教兴国以及人才重视的理解。结合到日常研究中,建议大家对于教育数字化研究的站位要高,跳出信息化看待信息化、跳出职业教育看待职业教育,从社会公平与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角度,结合职业教育与数字化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把握全局。

韩锡斌老师肯定了各位同学和老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的重视以及不同角度的分享,向大家分享了学习二十大报告和学校十五次党代会的感悟,并结合报告内容对研究所今后的研究以及同学们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首先分析了党的二十大召开的背景,即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百年不遇的世界变局”的交汇之处,由此认识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建议大家作为清华师生,要肩负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然后结合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学校今后发展的目标,认为作为教育学科的研究者,我们的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大地,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形成我们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最后,对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以及教育、科技、人才、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方面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阐述,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所持续关注的职业教育和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强调了当前研究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倡议大家进一步结合自身研究工作对报告内容继续深入体会、学习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