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江丕权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24日0时56分辞世,终年80岁。
定于2011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江丕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江丕权同志生前同事、亲朋故旧及各界人士可前往送别。
沉痛悼念江丕权同志!
谨此讣告。
清 华 大 学
教育研究院
2011年12月24日
乘车时间:2011年12月28日早7:30
乘车地点:停车场
江丕权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清华大学教授,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江丕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24日0时56分辞世,享年80岁。
江丕权,安徽旌德人,1932年10月出生于北平。青少年时期辗转南北,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附小、西南联大附中、北京辅仁大学附中、北京市第四中学等学校求学。1950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52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就读。
江丕权同志出身书香门第,学术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幼秉庭训,得其父江泽涵先生之教,又承姑父胡适等父辈学术大师的指点,早年即立志治学,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范。
江丕权同志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华大学力学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基础课党总支委员、副书记;工程力学系党委委员;教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江丕权同志1952年10月在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的形势下,被提前抽调担任清华大学教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
江丕权同志热爱教学、热爱科研,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好教师。江丕权同志从自身经历和多年工作经验中,深深意识到大学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在基础课教研室工作期间,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研究大学基础课教学理论与规律。60年代中期,他参与撰写大学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文章被《红旗》杂志刊登,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江丕权同志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努力钻研业务,开展科研,他所在的转子动力学课题组取得大量科研成果,不仅为清华大学的理论力学赢得声誉,也为新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丕权同志十分重视和热爱教育研究。1979年清华大学党委总结多年办学的经验教训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创办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室。1985年教育研究室更名为教育研究所。由于江丕权同志在大学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他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强烈兴趣和探究精神,1986年被学校调入教育研究所,并任副主任。江丕权同志历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在高等教育学、大学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中,在“学习学”理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研究成果。
江丕权同志退休后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的改革,关心教育研究所的发展,关心身边其他离退休同志的生活。
江丕权同志在家里特别注意对子孙后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教育子女要继承传统、刻苦学习,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家庭和谐安乐,子女事业有成。
江丕权同志是清华大学培养出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他用自己认真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用自己爱国奉献、行胜于言的榜样力量影响了一代清华学子。江丕权同志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一位真正的师长,一位热爱学生,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江丕权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不怕磨难、永怀希望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江丕权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党员、好教师。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江丕权同志的优秀品质,努力建设好教育研究院,为清华大学和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江丕权同志的精神永驻,风范长存。
江丕权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