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我院史静寰教授和罗燕副教授应邀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并做主题报告

2018-01-02    点击:

2017年12月23-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坚持制度自信,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此外还设置了七个分主题: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评价研究;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研究;中国特色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动态、新趋势;标准健全、多元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究;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增强评价专业性的研究。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原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原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战军、原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院长米东少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等专家学者。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教育评估机构等单位的400多人参加。

我院史静寰教授和罗燕副教授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做主题报告。史老师以“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制定评价标准”为题,分析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的中国特色,阐述了从过去注重学术功能的“旧评价理念”向注重涵盖学生发展、院校品牌、教育投入、人才培养等要素在内的综合功能的“新评价理念”的转变;并基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分享了“学生发展指数”、“学术发展指数”、“院校发展指数”、“社会贡献指数”的构建思路。

史老师做主题报告

在本次会议上,罗老师的论文:《中国高校评价的制度分析——兼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罗老师应邀担任本次会议第三分论坛的主讲嘉宾,以“中国高校评价的制度分析——兼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为题做了主题报告。罗老师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评价制度的产生背景与社会构建机制,指出我国高校评价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分化产物;并梳理了我国陆续建立以大学科研能力、本科教学、学科发展以及学位点为评价客体的多元高校评价体系;罗老师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所构建的高校评价在范式上具有管理主义倾向,在指标体系构建上具有对所依存社会情境的抽离性与碎片化特征;最后,罗老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此外,史老师应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邀请,与同济高教所师生就高教研究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为同济高教所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史老师与同济大学高教所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