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04-19    点击:

2022年4月18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20余位来自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通过现场和在线方式,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育人规律、治理规律、评价规律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念才、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出席本次研讨会。线上3000多名师生和观众参加了会议,线上点击人数超过5万人次。会议分别由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院长石中英主持。

彭刚副校长致辞

彭刚副校长在会议致辞中高度肯定本次会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指导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实践上的价值。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构建一流大学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高大学原始创新力、坚持开放办学等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一年来,清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对清华大学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陆续出台《清华大学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和《清华大学2030全球战略》等重要行动方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实际行动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建设大学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重大战略任务落地。积极制定全球战略计划,推进优质办学资源海外布局,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大学的经验和智慧。彭刚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命题和行动指导理念。图片

刘惠琴主持会议并介绍会议背景

刘惠琴书记主持会议。她表示,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正值习总书记讲话一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特此召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研讨会。

钟秉林发言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钟秉林教授从大学办学实践出发,强调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建设过程,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注重处理好一流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自主办学之间的协调关系。一流大学的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资源和保障,一流的学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积极发挥一流学科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带动辐射作用。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质量与创新力是大学和学科世界排名的重要测量维度,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推进自主办学,激发大学内生动力,重点建设学校的主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不同高校独具特色的“高峰的学科群”。

谢维和发言

谢维和教授回忆了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时现场学习总书记讲话并参加集体座谈会的情景。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大师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也反映出了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即坚持中国大学办学的自主性,注重人才培养的自主性。他表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有没有这种自主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与校训精神中蕴含着清华人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争取学术独立、自主办学的坚定信念。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才培养和大学办学自主性的要求,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薛澜发言

薛澜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一流人才方阵”、“一流大学体系”等新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关注新时代对多元人才的新需求、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发展、国际地缘政治的新环境。要进一步反思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大学等级森严、培养模式单一、地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他提出了中国一流大学体系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转变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在国家中的发展;二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基础上,给予各类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三是政策引领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优化;四是改革社会观念,促进社会共识。

杨永恒发言

杨永恒教授从全校文科工作的实践出发,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方位进行阐述。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我国需要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和输送一批熟悉国际话语体系的人才、专才亮相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讲清中国故事,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作出贡献。杨永恒认为,当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仍然面临路径依赖、人才培养国际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针对问题需着力突破,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激发创新内驱力,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培养高质量国际人才。

石中英发言

石中英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学理分析。他从高等教育自信的概念内涵、现实基础、路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自信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教育方面的自信,是高等教育自信的核心内容,二是对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等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自信。这两个方面的自信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自信。石中英认为,高等教育自信的核心是高等教育自身理念制度和文化模式的自信,并针对树立和增强高等教育自信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古今贯通、中西会通和融合创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道路、模式和经验的系统研究研究,加强公众传播,促进社会公众的高等教育价值认同,广泛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等八点建议。

张应强发言

张应强教授从重新定义世界一流大学谈起,以高等教育学者布鲁贝克和阿什比的理论为方法论,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种模式,分别为自然生长型、社会驱动型和国家规划型,并指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规划型和社会驱动型的“双结合”。张应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使命作以阐述,认为中国大学使命的特殊性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大学特殊的起源,即起源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和现代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之时。新时代要着重关注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卢晓中发言

卢晓中教授以“整体”、“动态”、“开放”为关键词,分析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三重关照。“整体”强调学科对大学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要积极发挥“双一流”学科的示范作用,扩大“双一流”学科覆盖面。“动态”强调“双一流”建设要从遴选与评价制度上切实建立起动态身份。“开放”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坚持“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思想原则,构建立足本土实践需求,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遴选模式。

周光礼发言

周光礼教授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逻辑为主线,探讨新时代下我国大学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创新高地迈进的重要意义。周光礼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遵循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逻辑内涵,同时要警惕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出现的路径依赖、人才培养急功近利、知识生产应用导向等三种现象。

杨锐发言

杨锐教授从国际比较视域总结了西方与东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他指出,东亚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国际学界对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看好,为我国高等教育自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西高等教育的关系应该从追赶为主转向强调自身创新。同时,他提到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还需回应全球化进程深化中带来的挑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系。

刘念才发言

刘念才教授的发言聚焦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他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评价指标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阶段。现阶段的学术发表数据表明,我国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在高精尖指标上,包括重大国际奖项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主编数、论文被世界一流大学学者引用比例等。新时代评价体系的目标定位应推进自主建设,重点考核“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新成果,辅之以高精尖指标的动态监测,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计划。

陈廷柱发言

陈廷柱教授针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落地实践展开阐述。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应国家之所需,从重要政策文本中寻找高等教育研究问题;二是服务学校之所需,站稳学科脚跟,助推学校走向一流;三是坚持自我革命,集中力量发展确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四是走出评估困境,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马凤岐发言

马凤岐教授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他提到,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在与其他文化互鉴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和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问题。

蒋凯发言

蒋凯教授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剖析和解读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概念内涵与重要意义,并指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加强大学自主能力建设。

史静寰发言

史静寰教授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要平衡兼顾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来实现,而不能单纯只强调某一个方面单一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平衡好教育的国家属性和个人属性,学术的国家属性和人类属性。此外,她提出要注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因为要注重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目标追求。

李曼丽发言

李曼丽教授指出,历史上,世界一流大学群体的出现和发展来源于不同大学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分歧与不同,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应回归知识本位,回归人才培养本源。同时,李曼丽呼吁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要加强教学改革的微观研究,增强学校层面的改革活力。

Hamish Coates发言

Hamish Coates(寇海明)教授从加强学术创新、增强学术影响力、打造终身学习模式、提升亚洲高等教育领导力四个方面分析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并呼吁构建亚洲高等教育治理合作联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地位。

文雯发言

文雯副教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要重塑中西方在学术知识上的关系,要将西方作为方法,西方为我们提供一种重要思想资源,即在一种非排他性的知识论参照和方法论立场中强调中国高等教育本土话语的特性和功能。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最后,石中英教授作会议总结,再次代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对各位专家百忙当中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并发表精彩学术见解表示衷心感谢。石中英表示,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方位及其具体内涵有了更加具体和丰富的把握,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进一步凝聚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共识,对于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问题也有了更加客观和清醒的了解,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进一步加强清华教研院与各位专家及其所在单位之间的学术联系,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