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和特色”开题

2010-04-06    点击:

2010年3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和特色”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开题。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沈士团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组成评审专家组。课题组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启迪教授和课题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林健教授、余寿文教授、王孙禺教授、李越教授、高虹教授、同济大学章仁彪教授等参加了开题报告会。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社科司规划处徐青森处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文科领导小组副组长韩景阳和研究生院、教务处、文科处、工业工程系、教育研究院的领导和老师应邀参加。

开题报告会由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主持。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组研究队伍构成,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研究的进度等。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层次与类型;高等工科院校的分类;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不同层次、类别和定位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分析;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政策研究等九个方面。

课题组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启迪教授对于工程技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工程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的关系、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请与会专家对本课题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潘云鹤院士指出,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要把握时代特点,注重研究的深度和新意,对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迷信国外的工程教育的理念,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同时强调企业需求、学校类型、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多样性都要求工程人才培养类型要有多样性。要制定培养标准,先要总结经验,然后融合提升。对人才培养定位,要给各类院校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朱高峰院士强调,工程人才的需求结构是一种立体结构,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既要有一般人才,又要有拔尖人才,但一般人才的需要是大量的,要有良好的政策导向。要强调人才培养类型的概念,根据院校的不同类型和办学特色,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教育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结合,在产学研合作上,要兼顾到不同类型学校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合作。

龚克教授提出,目前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时代发展、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不能完全适应,工程教育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改革问题。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可持续性发展、行业变化和学科渗透等等,对工程师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现有的工程教育体系面临挑战,探讨现有体系的不适应性可能会提出一系列的改革问题。

沈士团教授建议,课题组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各类企业做深入的调研分析,希望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学生亲自操作、动手实践提供条件,不能使生产实习这一重要环节流于形式。他同时认为,已完成和在建的一些重大工程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做出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工程教育体系要有自信,继承和发扬好的经验做法。

陈以一教授认为,工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问题,要考虑到企业的真实需求,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一致。高校的在人才培养上要适应市场需求,但是也要有一定前瞻性。希望本研究能够在评价机制、投入机制、就业影响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引导性政策建议。

余寿文教授建议,课题组要注意吸收中国工程院等机构已有的调查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和定位,关键要设计达到目标的政策,用政策去引导不同类型院校的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同时认为,应该适当加大对不同类型院校的投入。

与会专家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研究人员构成基本合理,研究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进度安排合理。同时鉴于课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建议加大对课题的经费支持。

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坚持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基础性和特色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辩证统一。研究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立足长远,分段实施,目前要重点解决当下最紧迫的问题。他同时表示,会及时回应评审专家组意见,对本课题给与更大的经费支持。(工程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