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讨论会成功召开

2021-06-22    点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正起于人才成长之毫末,亦为人的教育之垒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发端。近现代以来各国教育制度变革中,小学教育始终承担着培养儿童体格与人格、塑造国民之道德品性的重要功能。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枢。从教育的连续性来看,学生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学习与发展挑战,可能源于小学阶段的基础不足;中学与大学需着力解决的学生培养方面的难题,也可能是在给小学教育“补课”。因此,小学教育于国家、于个人皆为要事。而教育学类本科专业作为训育小学师资的主要阵地,必须正视小学教育,必须为小学教育培养和输送好的教师、好的管理者、好的研究者。

讨论会开幕式

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1年6月19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召开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讨论会。本次会议由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指委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共有教指委委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代表等300余人参与(其中120余人参加线下会议,近200人参加线上会议)。研讨会于上午8:30正式开始,开幕式由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张斌贤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春雷致欢迎词,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戚万学教授致开幕词。教指委秘书长李曼丽教授就2019、2020年教育学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审工作进行介绍。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张斌贤副主委主持开幕式、陈春雷书记致欢迎词

戚万学副主委致开幕词、李曼丽秘书长介绍评审工作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随后,东北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五所学校做学科发展学术报告。当日下午,开设分会场一、分会场二两个会场供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其中分会场一由教指委委员李森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渤海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八所院校进行经验分享;分会场二由教指委委员朱家存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温州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八所院校进行经验分享。

李森教授主持分会场一、朱家存教授主持分会场二

会议期间,来自20多个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代表围绕专业建设成就、教师培养路径、制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难题等做线下交流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讨论。本次会议以构建小学教育实践和学术共同体为愿景,会中研讨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为推动下一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探新、模式创新而打开新思路、拓展新视野。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至今不过短短20余年,但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师范教育从民国至新中国初期、再至改革开放后,基本延续着中等师范教育、师范专科教育、师范本科教育三级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其中小学师资的培养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承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对高质量小学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更高水平的小学教师成为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要求。1984年起,多所高等院校创设小学教育大专班,试行小学教师专科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7年提出要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入普通高等教育,并于1999年颁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推动了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日渐成为主流。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20余年里,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在不断强化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意识。小学教育不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附庸,小学教育教学与研究须钻研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满足儿童成长发育的需求。在2019年度、2020年度教育学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审工作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43个,截止目前在教育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占到近30%,这体现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在相对较短的建设时间内取得的优异成绩。

讨论会上,来自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代表分享的办学经验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多方协同发展三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模式方面,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主兼多能、综合发展。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具有教育性与学科性两方面性质。过去的小学教师常放在数学、汉语言文学系等专业委培,过分强调教师的学科能力,而轻视从全面发展视角关怀儿童成长的教育学素养塑成。目前,国际与国内小学教育研究都在高度关注“全科教师”的概念与实践,普遍赞同培养全科教师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设完整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情感依赖,实现跨学科教学等大有裨益。在此背景下,很多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重点正从“发展专长”向“全科视野”过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东北师范大学立足基础性与综合性进行全科教师培养探索,开发了由教育理论类、学科类、技能与与实践类、研究发展类、教育实务类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南京师范大学从培养“研究型全科小学教师”的需要出发,探索新实践的高质量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基于儿童的立场,探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一体两翼一基”的培养机制;杭州师范大学以“浙派名师”为示范引领,构建“三维六环”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师德高尚、师能卓越、师艺突出,一专多能”的专业化人才;温州大学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背景,探索双赋能的支持体系创新模式。上海师范大学探索多种课程组合,以问题与议题统领,建设多学科教师合作教学的特色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代表 吕立杰、南京师范大学代表 魏善春、首都师范大学代表 刘慧

杭州师范大学代表 许建美、温州大学代表 叶新东、上海师范大学代表 王荣生

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教指委李森委员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均在会上提到:小学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广袤的乡村与经济发展较弱的边远地区。为引导优秀小学教师流向这些地区、服务这些地区,许多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也结合当地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创新。例如,青海师范大学针对农牧区教育困难问题设计本科生培养方案。广西师范大学立足广西、辐射西南,围绕多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特点培养教学研究型优秀教师。新疆师范大学将“民汉融合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统一意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指导。渤海大学依托区域优势和历史传统,打造课程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天水师范学院立足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小学教育需求,秉持“面向基层、示范引领、深度融合、实践取向”的原则,构建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海南师范大学根据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代表 司晓宏、青海师范大学代表 周密、新疆师范大学代表 斯雯

渤海大学代表 朱成科、天水师范学院代表 杨学良、海南师范大学代表 张玉成

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所院校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环节融入到理论学习之中。教育学是一门需要落地的学科,再好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只是理论和方法的习得,实践训练才是将知识“落地”的关键环节。各专业建设点高度重视小学教育的实践训练,采用多种方式将实践融入培养方案中。例如,长春师范大学小教专业打造“三字、三讲、六能力”的四年贯通式、课训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小学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和构建实训标准,为学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面对师范生教学训练的不足与缺失,扬州大学建立了网络化、课程化、合作化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南京晓庄学院将教学实践作为培养教学情怀的重要途径,建立了包括教育见习、跟师学习、教育实习三个模块在内的实践体系。为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宁波大学注重面向小学教育现场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师技能、综合科技、见习-实习-研习、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临沂大学坚持“实践导向,产出导向”,开设乡村教育系列课程,走进乡村教育;开展乡村学校教育实践,体验乡村教育。天水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实践取向,构建了以课程实训和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为模块的“协同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实践教学特色体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施全程实践教学,构建了“TPRP”螺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长春师范大学代表 孙中华、扬州大学代表 陈秋苹、南京晓庄学院代表 王本余

宁波大学代表 周勇、临沂大学代表 曹彦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代表 胡春光

第三,在多方协同育人方面,各建设点高校重视搭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不但通过本科专业教学培养后备师资,而且贡献资源培训在职教师、扶持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多个小学教育建设点践行“U-G-S” (即大学—政府—学校)培养模式,促成大学、政府、小学三方的密切合作。贵州师范大学依托“U-G-S(K)”协同育人基地,建立“U-S”协同教研机制,培养适应西部尤其是贵州教育实际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广西师范大学于2013年开始实施“U-G-S”培养模式,培养对象覆盖职前师范生培养、新任教师入职训练、职后教师继续教育,致力于构建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江西师范大学与20余所南昌市优质小学签订教师合作发展协议,同时整合多学科和多单位成立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与教师培养质量相关的监测、研究等服务。扬州大学采用“三位一体—协同互动”(U-G-S)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地校合作。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积极服务教师职后培养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助力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大学的小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要接地气、有实效,通过在职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可使前沿教育研究成果与先进教育理念快速落地,驱动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代表 杜尚荣、广西师范大学代表 叶蓓蓓、江西师范大学代表 刘碧珍

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挑战

在肯定已有成就、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充分讨论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第一,在学术研究方面,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有限。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教育对象为儿童,但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尚未明确“什么是科学的儿童观”。与会专家高频且重点指出,小学教师的身份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专业尤其应当关注教育现场中的儿童。但是经过专业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教师们往往会遭遇“现实震撼”,无法对现实中的儿童使用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为儿童发展特点有关学术研究的不足,以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共识的缺乏,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造成影响。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不够鲜明:其一,没有体现出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二,诸如语文、数学等不同科目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核心课程群的主次关系需要进一步明晰。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针对中国儿童发展现象、小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的学术研究有待充盈。小学教育作为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年限并不长,却面对着当前小学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学情境下开展儿童研究,为小学教育培养掌握、识别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教师,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在当下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和实践路径上并未达成共识。与会专家学者虽肯定了小学教育对全科教师的需求,但在“什么是全科教师”、“如何培养全科教师”等小学教育的关键问题上,建设点院校尚未达成一致。对于“全科教师”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1)全科教师应当承担同一年级含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内的文科、理科和艺体科三类课程中的某一类全部课程;(2)全科教师要承担国家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包班教学;(3)全科教师并非以授课科目作为区分点,其核心在于以全科的视角、综合的学科知识来教授学生。基于上述不同理解,专业建设点各自尝试建立了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2+3+N学科结构”、杭州师范大学的“1+X+1”模式、南京晓庄学院“1+X”模块化培养、江西师范大学“1+(1)+N”课程体系等。全科教师的培养,除了专业建设点的各自探索外,还需要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与就业政策加以考虑。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广泛调研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后,认为仅有几个海岛地区对全科教师有需求,因而为浙江省小学所培养的教师人才仍应强调“有专长”。而多所建设点院校反映,尽管全科教师培养已成趋势,但是政府制定的事业单位招聘政策中仍以科目划分教师录用方向,小学也更青睐有扎实学科知识的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环境使得能力更优秀的全科教师在择业时却处于劣势。综上,小学教育专业在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改革方面,不仅面临着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不统一的问题,还遭受着就业政策与培养方向不匹配的限制。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专业素养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足,学生的教育信息素养有待加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存在,教学技能培养需更“接地气”。在职业发展方面,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归属感低、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升人才留存意愿,是小学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教育质量方面,小学教育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协同育人方面,共育机制中多方主体应当进一步加强联系,大学企盼政府、社会在资源配置与协调决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总结与未来展望

本次会议践行“以评促建”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评审与建设理念,旨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把诊问脉,总结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和经验、剖析症结与难点,帮助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把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方面的改革方向。与会代表汇报交流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年来在学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有如多样化、本土化培养模式探索,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等令人欣喜的成就。与此同时,在小学教育理论研究、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制约该专业发展的问题。

闭幕式由李曼丽秘书长主持,李森教授和朱家存教授分别对分会场一、分会场二的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大家分享多所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成就与困惑。

讨论会闭幕式

由于疫情防控的影响,本教指委主任委员谢维和教授、副主任委员于伟教授、袁振国教授、郭健教授、陈时见教授及部分委员非常遗憾未能到现场参会,但是他们在会前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关注,并积极参与线上指导与讨论。

谢维和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从“国之大者”的角度去理解。小学教育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奠基,而小学教育专业则在“为国育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正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75

教指委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做线上发言

谢维和教授提出了未来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三个基本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专业要秉持义务教育的原则,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遵循《义务教育法》对“学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专业内容做严格要求。

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德育是小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抓手,是评价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法则。只有抓住德育,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而德育不仅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实现,更要融入在教育生活之中。

三是追寻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有着不同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身特征,其本质在于造就一代新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