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讨论会顺利举办

2021-07-08    点击: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月2日至4日,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研讨会在曲阜师大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教指委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挑战与应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鲁东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等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线下共聚一堂,分享经验,为新时代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另有130多位专家学者线上观看直播。研讨会开幕式由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主持。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致欢迎辞,就曲阜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特色和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建设成绩向与会专家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意义非同寻常,并希望各位专家继续积极助力曲阜师范大学这所孔子家乡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教授致开幕辞,代表主任委员谢维和教授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强调了选择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召开此次研讨会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曼丽教授清晰、翔实、全面分析了2019年、2020年教育学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评审情况,并就教育学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唐爱民院长(左)主持、于伟副主任委员(右)致辞

戚万学副主委致开幕词、李曼丽秘书长(右)介绍评审工作

在主题报告环节,教指委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教指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德毕力格教授主持报告。教指委委员、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教指委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教授,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胡培安教授,长春师范大学郭飞君教授,分别围绕着“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发展”“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从科学教育到科技素养教育”“传承与传播:维系民族特性,促进文化认同”“长春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专题报告。

胡培安(左)郭飞君(右)

胡卫平(左)石中英(中)罗星凯(右)

孙杰远(左)苏德毕力格(右)

根据会议主题,研讨会还以分论坛的形式为更多院校提供分享平台。教指委委员、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教授主持“科学教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分论坛,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林长春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白欣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薛忠祥副教授、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魏雪峰教授分别结合各自学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情况,从本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进展与问题、思考与实践、场馆课程建构、临床性的本体建构、跨学科能力提升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主旨报告。

分会场一(左)汪霞(右)

林长春(左)刘博(右)

白欣(左)薛忠祥(中)魏雪峰(右)

教指委委员、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主持“人文教育、华文教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分论坛,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院长王秀成研究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康翠萍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分别结合各自学校在华文教育、教育学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从实践与思考、使命与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建设理念、经典阅读导向的“一课一本”计划教学改革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组报告与交流。

分会场二照片(左)靖国平(右)

王秀成(左)邵宜(右)

康翠萍(左)唐爱民(右)

三个会场共计十余场精彩学术报告,探讨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华文教育的进展和成效、挑战与困惑,为推动下一阶段我国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及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一、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成效、挑战与展望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代表着科学教育专业正式设立。经过二十余年的专业建设,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强科学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人才助力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等等。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本科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本次讨论会,多位专家和学者分享和总结了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经验,探讨了科学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未来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

(一)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近二十多年来,多所院校逐步发展和创新出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资源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强调课程育人创新实践,让基于项目的科技探究学习成为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常态;并通过平台建设,将师范生对“临床实践”的刚需与中小学科技教育能力提升师资的期望对接起来。长春师范大学注重创新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一核、两翼、三思”的培养,即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教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校内实践中心为平台,进行“学前思、学中思、学后思”的科学教育教学实践。重庆师范大学通过举办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构建科学教育学科建设共同体,通过参与制定课程标准、出版教材、承担课题等方式,推动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的规范化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验过程考核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等。首都师范大学协同北京科学中心,设计“科学人文主义为中心的场馆课程”,为提升管中小学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推进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循路径。

(二)科学教育实践及专业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罗星凯教授等人提出科学教育面临下述几个挑战:其一,专业与学科建设发展依托的环境支持不力。具体包括,就业缺少编制、有招聘限制;高校办学过分功利,当前已有一些高校科学教育专业停办。其二,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欠健全。具体包括教育系统、科协系统、科学院系统的整合不足,高校与中小学的整合不足,企业支持教育的机制不够完善。其三,教师与学科的支撑缺乏。具有科学教育相关教师资格的教师比例较低,培养科学教师的高校和专业相对较少。其三,课程与教学的质量不高。具体包括科学课程缺乏整体设计、教材质量有待提高、社会与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科学性不够。其四,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够。具体包括科研队伍严重短缺、科研项目与经费严重不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科研成果无法有效支撑科学教育改革。

(三)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未来展望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建设面临新形势,对科学教育人才需求旺盛。林长春教授提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1)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师;(2)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发展对综合性、复合型科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3)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4)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需要高层次的科学教育研究人才。

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其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基于专业认证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其二,在外部支持方面,要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招收科学教育本科生,建立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通中小学、高等院校、政府和科技场馆等机构的壁垒,更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协同发展。其三,推动科学教育学术研究,大力开展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为科学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例如,鲁东大学魏雪峰教授介绍的“E-STEM理念”、中南民族大学薛忠祥介绍的“临床教育学”都为科学教育学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人文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实践与成效

与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并列,人文教育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对人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部分高校人文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实践与成效等进行了讨论。

人文教育相关理论是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对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他指出,人文世界的基本要素是意义,即人类个体对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及其相应行为的总体性反思。理解与重建人文世界最需要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分为感性(习俗)的和理性(理论)的。符号化、系统的、理论化的人文知识(人文学科)对人生意义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充分的阐释。人文教育的目的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突出“典型化”、“个性化”、“生活化”等标准;其课程类型应主要选择“体验课”、“讨论课”(seminar)、“表演课”等,在人文教学中要重视“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和“反思”。石中英教授深入的理论探讨为我国本科高校人文教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改革的坐标系。

在专业建设实践上,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康翠萍教授及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爱民教授对各自学校教育学专业建设方面的理念、经验与成效进行了介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高校一流教育学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康翠萍教授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经验,在目标管理方面,学院形成了“十个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成长方面,发展“四个一百”工程;在课程建设方面,推进本科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即每一门课程涵盖前沿动览、专题研讨、项目实训三大模块。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效显著,学科专业指标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软科学评估指标中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进入前20%行列,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其他院校教育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强基固本”的人才培养路径出发,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2017年9月正式实施“一课一本”计划。唐爱民教授指出,该计划旨在一个培育周期(四学年)内,显著提高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表达、专业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师范生成长为有学养、有学术、有追求、有情怀的教育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基础。作为体现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改革项目,曲阜师范大学“一课一本”计划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学专业建设,并助推其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一教育改革行动方案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质,务实推进师范大学内涵发展,提供了有理论支撑、实践检验与可推广性的改革方案。

三、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越显重要,华文教育专业的开设和发展,使海外华文师资的培养形成了自身的造血机制和功能,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此次研讨会中,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胡培安教授、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院长王秀成研究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就各自学院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沿革、专业建设理念、实践经验与发展成效进行了介绍。华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各个华文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维系民族特性、促进文化认同是华文教育的重要使命。胡培安教授指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致力于追求最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华文教育体系,将华文教育的工作范畴扩展到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形成“大华文教育”格局。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华侨大学的华文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即本土化师资培养,变输血为造血;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追求“以文化人”,同等重视汉语理论与中华文化两类课程,在教育观念上主张以语言学习带动文化学习;强调“实践育人”,构建了“以行悟知”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特色的研究体系。华侨大学华文教育发展成果突出,形成了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等特色品牌。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院长王秀成指出,云南华文学院立足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建设需要,主要为海外华人华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养优质的华文师资。该专业自2015年开始招生中国本科生,实行“2.5+0.5+1”的中外联合培养、“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云南华文学院提出了专业建设的一系列提升举措和措施,如加强与对标学校的合作,积极推动与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在邀请名师讲学、特聘专家、师生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帮扶。落实科研教改保障机制,提升专业教师科研教改能力和成果内涵。加大科研团队、课程教改、教材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分享了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建设发展经验。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是我国第一个华文教育专业,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构建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华文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注重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形成了一套“宽口径、严要求、抓效率、中输出”的教学体系,教学效果逐年提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抓学业成绩;强化“三笔一画”和“微型教学”、全面夯实专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促进中外文化互建;重视中和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培育。经过十多年发展,暨南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专业优势与特色,是全球华文水平测试、华文教师认证国家标准制定者,全球华语研究及华文教材研发核心基地,国内外引领、辐射效应显著。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闭幕式上,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教授和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分别就两个分论坛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致闭幕辞,认为此次研讨会开的很成功,研讨富有成效,对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华文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并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体策划的李曼丽教授和所有会务组人员表示感谢,对线上线下所有参会专家表示最诚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