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教研院师生代表团参加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青年论坛

2021-10-09    点击:

9月29日,“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青年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此次青年论坛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研究》杂志社承办。论坛实行代表团邀请制,共有16支高校代表团受邀参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派出了由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菲老师任团长,肖桐、孟雅琴、谭越三位博士生为团员的师生代表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一直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传统,以“培养优秀人才、探究高深学问、服务社会民生”为己任,以“小而精”的学术队伍,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高水平、国际化、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全力打造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战略研究中心和国家教育政策智库,为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图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代表团

博士生肖桐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鲍俊逸共同担任了第一轮发言的主持人。肖桐同学俊朗的外表、字正腔圆的台词功底以及自信从容的主持风格,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正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所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首届‘青年论坛’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学青年学人的力量与担当,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作为其中一员,我非常幸福,同时也感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期待着自己愈发成熟,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深耕教育实践,真正做好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研究。

图片

博士生肖桐(右)担任主持

个人简介:肖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博士生孟雅琴以《“双一流”政策分析下的分类发展与高校分层——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她通过严谨的定量研究设计对比了“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发展情况,发现“双一流”政策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促进作用。此次参加青年论坛,孟雅琴同学收获颇多:“做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者?”“做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这两个从接触教育学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此次论坛上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做一个学术品格高良、学术视野宽广、学术表达清晰的教育研究者!做国家和社会需要、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我将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继续深耕教育领域,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研究者,做好的教育研究!”

图片

博士生孟雅琴作学术报告

个人简介:孟雅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

在各代表团团长发言环节,郭菲老师代表清华大学教研院对《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织这次青年论坛表示了感谢。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对青年学者如何做出理论贡献以及对定量研究的理论价值的思考。郭菲老师认为,青年学者要做出理论贡献需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要在学习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深入的思考,同时要跳出个人阅历的局限、开拓视野,在更综合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实事求是”指提出的理论建议需有坚实事实依据、要符合教育实际中的基本规律。量化实证研究通过严谨的设计、大规模的样本和全方面的数据,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事实依据,帮助青年学者更加深入的认识教育现象和规律,从而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

团长郭菲老师发言

个人简介:郭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工作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教育公平等。

此次青年论坛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论坛的举办体现出对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博士生谭越表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代表团坐在一起时,我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归属感,这是教育学科和教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所赋予的。这次青年论坛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研究主题的丰富性,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了要做什么样的教育研究。学术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学术研究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如何将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好地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今后要继续思考和追寻的。”